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戲中戰場/輕 羽

時間:2017-02-21 03:16:16來源:大公網

  從前,新蒲崗有一間麗宮戲院,座位逾千,分作堂座和超等。該電影院很宏偉,卻是專門放映二輪電影。中學時期,我的同學在打球或逛街的時候,我在麗宮戲院便看了美國戰爭電影《獵鹿者》,因為二輪戲院的票價較廉宜。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事了。

  直到九十年代,香港導演吳宇森拍攝《喋血街頭》,也巧妙地借用了《獵鹿者》的情節—主角在戰場上被敵人俘虜後,被迫玩「俄羅斯輪盤」,將左輪手槍原本六發子彈抽剩一發,然後與敵人輪流交換手槍向着自己的太陽穴射擊。

  除了《獵鹿者》之外,我最深印象的戰爭場面,或與戰爭有關的戲劇,乃是千禧年之後,日本某劇團來香港以日語演出《我的廣島父親》。該劇講述二次大戰廣島原爆之後,一個家庭的父女故事。演出開始時,只見女兒不斷在家與父親閒話家常,以至下大雨之時,女兒懼怕雷聲而躲在父親懷裏。劇情發展下去,觀眾漸漸知道原來那父親早已在原爆時身亡,只是女兒一直不肯接受現實,於是日夜與父親的亡靈,又或是潛藏心底的父親對話。

  最近看完電影《十個拆彈的少年》後,不期然令我想起那些與戰爭有關的電影或戲劇。尤其是舞台之上,並不容易表達戰爭敵對的場面,但戰爭遺留下的陰影或創傷,其影嚮往往更為深遠,更能透過獨特的角色展現戲劇性。《十》電影那批執行清拆地雷的少年,雖然身為德國士兵,但其實其未真正參與戰事。少年人的犧牲,也是對戰爭的強烈控訴。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