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郭士立/陳天權

時間:2017-02-18 03:16:06來源:大公網

  圖:中環一條橫街以郭士立命名

  十九世紀中期香港,出現三個有「巴」字的教會,分別是巴陵會、巴色會和巴勉會,人稱「三巴會」。它們源於德國和瑞士,應郭士立牧師的呼籲遣派宣教士來華,布道之外亦訓練華人傳教。郭士立是普魯士人,在荷蘭傳教會受聖職,之後乘船到東南亞傳教,其間學習多種語言和中國方言。一九三一年起在中國沿海城市布道,為了入鄉隨俗,他蓄假辮,穿中國服裝,用醫術與華人交往。其後他擔任英國人的翻譯和嚮導,協助英國奪取香港,此舉頗受後世非議。

  一八四三年他接替逝世的馬儒翰出任港府撫華道,翌年私下創立福漢會,招募一批華人,草率加以訓練後,便差他們往內地各地派發傳教書籍和單張,但許多人是為了金錢而來,故成效不彰。因此他求助德國信義宗三個傳教會派宣教士到中國,在廣府人、客家人和潮州人等地區傳教。這三個教會後來演變為今天的禮賢會、崇真會和信義會。

  郭士立有多重身份,既是傳教士,又是醫生、探險家和翻譯家,後來更參與殖民者的工作。一八五一年病逝香港,享年四十八歲,下葬香港墳場。其墓以石棺設計,四面刻上中、英文字,碑文稱他是「近代中國首位使徒」和「中國信義宗教會之父」,可見地位崇高。中環有一條常被人忽略的短小橫街,名叫吉士笠街,就是以郭士立命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