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起:高岩、PMQ元創方創作及項目總監陶威廉、曾慶豪/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劉毅報道:PMQ元創方與內地《城市.環境.設計》雜誌社合作,舉辦香港版本「十年百名建築展」(10×100 Exhibition - Hong Kong Edition)。該展覽以公開徵集方式,匯集了過去十年間,香港與內地城市化進程中兩地各五十個出色的建築項目。
是次展覽由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曾慶豪、助理教授高岩策展。策展人希望展覽可以引發一眾建築師對城市與建築的思考,亦藉此讓兩地建築師和城市設計師相互對話。該展覽於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舉行至三月五日,免費入場。
對比兩地建築異同
高岩於開幕禮致辭表示:「今次展覽通過一百個建築項目,回顧香港和內地過去十年的城市變化和建造活動,為的是提升兩地公眾對於建築的意識和認知。從多個視角展示兩地建築成果,即可拉近兩個城市的距離,又可加強兩地建築文化交流。」他亦認為,人們於都市中生活,平素甚少關注周圍建築樣貌,是次展出建築師設計項目,從城市的室內到室外,塑造和裝點了城市生活,有助於觀眾了解日常中被忽略的建築,以及建築對生活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展覽將香港與內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項目,尋其內容相通的建築以兩兩相對的形式進行展覽,部分更配以模式讓觀眾對其建築特色的同與不同有更好的理解。如其中一件展品案例「天台第二小學」的建築,設計師將運動場地設計於學校天台位置,既節省了地面的建築面積,同時也可以讓人聯想到香港的部分中學的運動場地也位於學校天台部位。高岩解釋:「這讓人可以感覺到社會的城市化發展方向是基本相同的。」
內地「種子教堂」建築項目設計模型於現場展出,該教堂位於中國道教名山羅浮山,雖然「種子」為項目理念起點,但無意具象模仿,建築抽象的形式和空間在光影、材料運用中得以含蓄表達。在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劇、高速發展的建築語境當中,該項目無意浮誇賣弄其建築形式,而是因地制宜尊重當地自然環境特點。
善用自然凸顯環保
展出項目在建築學、環保、都市生活方面多有呼應,例如「拔萃男書院(小學部、體育館、游泳池、宿舍大樓、玻璃亭、新翼)」建築項目即凸顯建築師對環保理念的側重,「設計的玻璃亭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空間給予學生,玻璃和對流的設計讓亭可享有自然的採光和通風,加之樹蔭的遮光作用,以及在東邊和西邊的門可完全開啟,形成對流自然風,減低對冷氣機的需求。」高岩說。
此外,香港聖安德烈生命中心建築項目、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活化雷生春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保健中心等均於是次展覽展出。「十年百名建築展」還包括一系列主題論壇,由業內知名的專業學府及機構精心策劃;展場內「童.建」孩子專區,準備了一系列親子的建築活動,期望在香港未來一代的心中種下一顆建設美好人居環境的種子。
有關展覽詳情可電二八七○二三三五,或瀏覽網址www.10x100.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