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周功鑫(左)在講座上暢談博物館設展經驗,旁為講座主持、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大公報記者劉曉宇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曉宇報道: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本月十四日召開董事會後決定,延長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公眾諮詢期至三月八日,以收集更多民眾意見。同日,前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來到香港大學舉辦講座,談及西九故宮博物館,她稱「這是香港人的新年禮物。」
展覽本質是文化推廣
周功鑫說:「我聽到在香港設館的消息,覺得這是香港人的新年禮物。」在台北故宮任職三十一年,周功鑫認為,學習文化、藝術最好的地方就是博物館。「一是因為它的長期性、系統性,二是因為它從視覺上給人留下記憶。」
周功鑫舉例,台北故宮時常舉辦面向孩子的參觀活動,有家長反映,孩子在看書時竟能指着一個陶罐告訴自己:「媽媽,這是半坡彩陶。」周功鑫說:「這就是I see and I remember。」
她說:「香港經歷了一百多年的英式教育,香港人對西方文化接觸及了解的機會較多,但對中華文化來說,尤其年輕人較缺乏長期、系統及完整學習的環境。」西九故宮博物館將成為香港人學習文化的好機會和好場所。
這是最理想合作模式
「藏品來自哪裏不是重點,最重要是如何將展品作好的發揮,讓文化獲得推廣。」周功鑫認為,若能有一個固定的地方,長期提供生動的展覽,民眾就可以輕鬆又有效地學習文化。
她說:「北京故宮的收藏非常豐富,有一百八十多萬件藏品,而且貫穿整個中華歷史。」誠然,香港作為現當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匯點,已經有像M+這樣的當代藝術文化博物館,但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展覽,卻非常短缺。
關於展覽的形式設置,周功鑫說,這種由北京故宮供展、定期更換展品的方式,「不論在展覽的系統規劃上或展覽費用上,皆有其方便性。」她評價這是最理想的合作模式。此外,博物館還能成為香港人假日休閒活動的選項,以及來港旅遊的觀光客必到的地方。
周功鑫強調,二十一世紀為「華人的世紀」,全球華人通過對中華文化的深度認識,能夠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價值。她說:「中華文化可說是全球華人的珍貴資源,我們如何善用、如何發揮,則有賴於中華文化學習環境的提供。故宮文化博物館在香港設立有它實質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