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工作多年,我曾服務於不同組織。但我主要從事文化藝術工作,有別一般商業機構,故此認識到的同事,都與普通「打工仔」有所不同。
Ben是我前幾年服務的文化組織所認識的舊同事,我負責策劃和推動節目,他是市場和宣傳的專才。我們屬於不同的部門,工作性質有異,但行事目標相若。工作間的接觸,加深了彼此的友誼。
Ben是地道香港人,年輕時留學加拿大,學成回港便服務於市場推廣界。他能寫能說流利英語,故此善於與外國傳媒聯繫,為其服務組織產生很大幫助。前幾年我與他共事,後來我與他的合約都屆滿,先後離開了該組織,各奔前程。自此之後,鮮有見面,間中通訊,保持聯絡。其後,我繼續於其他社福組織推動藝術,Ben則以自由身份,為不同的公司擔任項目式,或所謂部頭式的工作。據悉有一段時間,他同時有幾份工作在身。每早六時許便起床,為當天時事新聞作英文翻譯;然後休息一會,接着要到大專院校兼職授課,又或要協助其他網站進行編輯工作。
表面上,Ben沒有固定的工作,並以家居作為辦公室,即是現代社會所謂的home office。如此模式,其實非常倚賴個人的自我推動精神,否則便容易懶怠。而且,在世俗的眼光看來,這好像沒有什麼成就,也欠缺了一個獨特身份。然而,Ben是很享受現在的生活方式。淡泊名利,自得其樂。事實上,香港社會太多急功近利之輩,只在追逐物質,卻並沒有真正感受生活本質。為此,我以Ben為學習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