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邂逅老屋子回望舊香江

時間:2017-02-17 03:15:53來源:大公網

  圖:甘棠第走廊孫中山雕像旁的屏風充滿夏威夷的民族風格,代表孫中山在當地生活的時光/大公報記者梁舒婷攝

  編者按:曾幾何時,提起「享受」二字,竟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緊張忙碌的「石屎森林」裏生活,享受似乎成了奢侈品。《大公報》自今日起,逢隔周五刊登「城市地圖」,為讀者提供遠離都市喧囂的人文休閒好去處,希望讀者在我們介紹的這些路線中放慢腳步,發現生活的樂趣,感受時光的美好。

  懷舊之風今年依然盛行,穿衣要玩復古,小吃要尋老店,連遊樂項目也開始玩懷舊。近日四位香港藝術家分別花一年時間為孫中山紀念館、三棟屋博物館、王屋村古屋和羅屋民俗館四間老屋添了新血液,邀請老老少少去邂逅被歲月遺忘的香港故事。/大公報記者 梁舒婷

  若說類似的周末「懷舊之旅」,記者也曾去過不少老房子,但最後收穫最多的反而是長輩的「教訓」,比如「這是以前用的農具,那是我們小時候最流行的玩具和點心,你們現在太幸福了,要什麼有什麼……」畢竟生長於不同的年代,好不容易遊覽結束,看過的也是過目即忘。

  這種單向的陳列方式充其量只算「遇見」,不是「邂逅」。真正的邂逅,是遇見,到喜歡,再到參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邂逅!老房子」系列展覽,目的便是希望年輕一代也能真正「邂逅」這些封了塵的香港記憶。四位香港藝術家分別負責四間老屋,石家豪負責孫中山紀念館,林東鵬負責王屋村古屋,黃麗貞負責羅屋民俗館,林嵐負責三棟屋博物館。

  甘棠第/富商豪宅

  遊訪四間屋沒有特定的次序,市民大可從離自己最近的一間開始,而記者就以中環的老豪宅孫中山紀念館作為第一站。這間老屋位置雖不偏遠,但從中環地鐵站一路尋上去需要爬好幾段坡,頗費體力。孫中山紀念館前身為香港富商何東之二弟何甘棠的甘棠第,於一九一四年興建,幾經轉賣後由政府收購並花錢重新修葺,列入香港法定古蹟,也成了如今的孫中山紀念館。據說,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也是在此邂逅了何甘棠之女何愛瑜。

  紀念館共四層,整體建築屬英王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內部糅合了巴洛克及洛可可風格的建築特色,柚木樓梯等也都保存完好。浪漫精美的裝潢仍在訴說着當年的故事,只不過當初華麗的廳堂和房間都被改造成了展覽廳,長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孫中山展覽。於是石家豪因地制宜,以孫中山一生走過的七個最重要的地方為主題,設計出七個包含不同風土人情、歷史元素和藝術特色的屏風,放置在房中各處。在參觀的一路上,記者偶爾便在轉角處遇見一件屏風,畫風各異,妙趣橫生。紀念館的資料和展覽已然是一本嚴肅又密集的革命歷史卷軸了,而在間歇中出現活潑的屏風,就像喝下一碗苦茶後得到了一粒蜜餞。

  王屋/傳說「沙田藍」

  下一站是位於沙田圓洲角王屋村的王屋村古屋(王屋),地鐵沙田圍站步行約十分鐘可到達。王屋於一九一一年興建,樓高兩層,以青磚砌成,內有壁畫和傳統裝飾。與孫中山紀念館不同,王屋的整體修建風格較為樸素,既沒有名貴的歷史文物,也沒有偉人烈士的光環,只有牆上斑駁的壁畫和翠綠的雕花石窗尚在「話當年」。

  步入正廳,便見林東鵬從香港各處「淘」回來的舊傢具沿着牆腳一路排開,牆上就循環投映着零散的與沙田有關的影片,包括多個林東鵬的身影。有趣的是,訪客湊近去觀察這些裝飾時,自己的影子也被投到了牆上,大小正好和林東鵬的身影一致,讓人恍惚覺得自己也參與到了王屋的故事中。廳中各處還隨性地擺上了他從沙田各處收集的「殘花敗柳」做成的小盆栽。角落的紅風扇轉動時,輕風拂面搖動枝葉。「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森林它一叢叢,我找不到他的影蹤,只看到那樹搖風……」此時崔萍唱的《南屏晚鐘》驀地打破了廳中的寧靜,成了整個畫面的點睛之筆。

  若是對投影感興趣,林東鵬還設計了一個會在房中跟隨一曲《我的心裏只有你沒有他》三百六十度旋轉的投影裝置,放映了他一年來在晴天雨天、白天和凌晨探訪王屋的片段。房內空得只剩兩個木櫃一扇木窗,四面牆則輪番替王屋講述它的春夏秋冬。

  其實王屋最大的「寶貝」被藏在了大門入口左手邊的房間,一個關於三百年前沙田藍染的傳說被林東鵬和其團隊尋回,歷時八個月的尋覓之旅被整理成「沙田藍日記」,連同林東鵬親手製作的藍布和用作染料的山藍樹標本一併陳列在房中。原來,有香港味道的不只有「紅白藍」,還有「沙田藍」。至於這段即將消逝的香港百年傳說是如何重現的,就等訪客們各自去發掘了。

  羅屋/聽客家山歌

  巧的是,位於港島東柴灣的羅屋和在新界西荃灣的三棟屋都和客家文化有關。清初時客家人遷至香港,散落在香港各處,如今在新界大埔、北區、沙田、西貢、荃灣、屯門、九龍及香港島的村落皆可見客家人的足跡。雖說都是客家文化,但兩間老屋經改造後卻是兩種風情,負責羅屋的黃麗貞選擇了從客家人的生活着手,而負責三棟屋的林嵐則以客家的打拚精神發揮。

  先說羅屋,行至老屋跟前,只見一個個客家黑帽造型的裝置霸佔了房前空地的中央,走近了還能聽見由客家婆婆吟唱的陣陣山歌,而羅屋的客家故事也是從客家山歌中展開的。客家人可說是柴灣的原居民,但經過二百年的洗禮,只剩下這一橫屋和一口井。和客家人一起走進香港的還有客家山歌,是當年客家人農作時用於解悶和發泄情感的方式,尤其是對於能兼顧持家和勞作的堅韌自強的客家婦女。

  黃麗貞以此為靈感,和真正的客家山歌傳人劉書田和劉福嬌一起創作了一首客家山歌,將羅屋的故事寫了進去。在羅屋中遊走,便能見到歌詞散落在房子的各處,尤其是在睡房中刻有歌詞的白瓷片。一曲唱罷便能豁然開朗,一日的辛勞和埋怨都褪盡,一夢一醒又再擁抱新的一天。這,便是羅屋最動人的客家情。

  羅屋中另一值得探尋之處便是客家的「食」文化。客廳擺着客家人愛的傳統點心「籺」,以糯米粉製成,還能加入一種名為雞屎藤的植物一起製作,有甜鹹兩種餡,口感香糯,現仍為廣東省湛江市流行的傳統點心。除此之外,黃麗貞的隊員之一陳思光還以客家鹽焗雞為靈感,用鹽焗的方式創作鹽燒豬,大家也不妨去羅屋找找這些不能吃的「鹽焗雞」。

  三棟屋/家訓對聯

  最後一站去到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耕也樂讀也樂能樂便樂士君子且從樂處用精神,創亦難守亦難知難不難大丈夫只在難中尋志節」。三棟屋的客家情懷從門口的一對作為陳氏族人家訓的對聯開始,圍繞一個「客」字展開,藝術家林嵐是客,進門拜訪的市民也是客。

  林嵐將展覽打造得充滿詩性,又一氣呵成,因此最佳的遊覽方式便是進門後領取主辦方準備好的簡介圖,上面清晰標明了次序和各個展廳的關鍵字,可先參觀博物館保持原貌的房間,再遊覽經過改造的新屋。

  其中最有意思的當屬貫穿了整個展覽的「水」元素。首先,藝術家在天井處放置了一個不鏽鋼模擬水波紋的雕塑,而本應投下陽光的上方卻被一方藍布遮擋了,只投下蒼白的藍光,和雕塑相映成趣。之後,藝術家又將對聯中的字焊成不鏽鋼的鏡字,散落在三房故居的天井中。如水的是來了又去的訪客,是從未停止過流動的時間,也更是落入無人傳承之境逐漸蒸發乾透的本地文化。離開之際,三棟屋邀請每一位訪客都帶走一份對聯的拓本,也帶走刻苦順天但氣節永存的客家精神,時時記得「從樂處用精神,在難中尋志節」。

  四間老屋的遊覽過程都好似在猜燈謎,藝術家們給出一點線索作誘餌卻不明說,期待訪客去尋找去猜測去聯想,但其實根本就無謎底。遊老屋是輕鬆的,無論大人抑或小朋友都能各自找到樂趣,因此回顧歷史不一定是無聊或者沉痛的,也能充滿活潑和想像。

  「邂逅!老房子」系列展覽現正進行中,展期至六月三十日,查詢可瀏覽網站www.lcsd.gov.hk。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