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湯圓還不去超市購買;那時候,鄉間還有石臼和石杵;那時候,每每臨近元宵節,各家各戶都會把自家的糯米放在水裏浸着,待到糯米浸透了水,「吃」得胖胖的,農婦們會提着桶,朝村子中央的石臼處走去,噔噔噔—石臼與石杵在「傾心交流」中,糯米粒漸碎,後來,成了粉末狀,皖北人稱之為「黏麵」。
黏麵做好以後,以水和麵,中間包裹以黑芝麻和糖,或是豆沙,或是桂花等,湯圓就做成了。這樣做出來的湯圓,香、糯、甜、黏,有嚼勁兒,是各家各戶元宵節餐桌上的必備美食。
那時候,對於一個農家孩子,往往一年只能吃到兩次湯圓,一次是在元宵節,在爆竹聲聲裏吃元宵,吃過以後,拎着舅舅家送來的燈籠滿村子逛遊;另一次是在中秋,桂花香透了整個村子,手巧的農家女子會取下來些許桂花瓣兒,和炒熟的花生一起,搗碎了,撒上一些白糖,用來做湯圓的餡兒。那味道,現在想起來,似乎耳孔裏還有迴盪的桂花香氣。
手工湯圓味道鮮美,但也不宜多食。猶記得小時候,每每到吃湯圓的時候,父母總是只給我們兩三顆,年過花甲的老年人也和孩子一個標準,怕是吃多了,會鬱結於胃裏,不好消化。這也正是所謂的「美味不可多用」吧。
轉眼,又是元宵節將至,這次春節返鄉,故鄉的村子早已不見了石臼,問其去向,被一個村子裏的暴發戶買去布置自己的私家園林去了,我問很多人,還有人會包舊時那種很原始的湯圓嗎?得到的回答是,村子裏一戶吃低保的老人還在自己做湯圓。我帶着疑問,想去看看他們是如何包食的。得知我的來意,卻取笑我說:「你這孩子真是,若是我手頭富裕,早去村子裏的超市買了,哪還會費這檔子事?」
我從老人家裏出來,心裏五味雜陳。記憶中的湯圓味道,似乎在自己的腦海和味蕾裏搜尋不到了。
那時候的湯圓,真材實料,糯米真叫一個「黏」,餡兒真叫一個「甜」,吃湯圓的心情真叫一個「幸福美滿」。我崇尚一切原生態的東西,好比一隻湯圓,就要擁有原生態的糯米,不加甜蜜素和顏料的餡兒,過多的添加劑是對舌尖的欺騙,也是對身體的毒害,在當今社會越來越被人厭棄。
其實,現如今,石臼和石杵不見了,沒有關係,還有電動石磨和電動打粉機;餡料也完全可以自己動手來做嘛,一家人,享受烹飪的全過程,是何其快樂,又何其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