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語,叫「處事不驚」,近幾個月來會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它的反覆呈現,是因為經常有朋友帶來諸多奇特的消息和問題,還是由於應該如何認識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我說不清楚。不過,對所有這一些相關不相關的事態,我都泰然相對,未急未躁,該說明的說明,該建議的建議,該掛起的掛起。他們說,你真能沉得住氣,什麼事都不會讓你緊張、着急。
或許,我的表現也屬於「處事不驚」吧。
「處事不驚」,我理解,應該是指在任何情況下,特別是面對突然而至的事情和消息,尤其是不好的事、訊時,能夠不驚不慌,以平常心坦然予以對待和處置,力爭求得正常、理性的結果。
我真的是在爭取以淡定的態度和方式面對任何事情,包括家庭和社會上發生的與我有關的大小事務,似乎實際成效都還很不錯。比如,在我的父母和我的老伴辭世前,我該做的事情理智地、有條不紊地去做了,雖然沒有「人定勝天」,但沒有因為他們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裏最終相繼離世的悲痛而一蹶不振,而是以平常心處理了他們的後事,也處理了自己的生活和身心,讓親友滿意並放下心來。再比如,在世人普遍稱之為「瘋子」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很多人表現慌張,擔心世界大變,甚至預言美國和中國必將交戰,從而傳出了很多不該有的斷言,提出了不少不該提的建議,而我的態度是「無需緊張」,「讓其施展」,以觀後效,並相信中國政府的應對能力和中國外交的對應舉措。我的態度和做法,家內的和家外的,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和讚賞,寫的相關短文被多家媒體刊發。
一般而言,於己無關的事情不會立即引起驚慌失措的舉動,容易造成「驚慌」、「恐懼」、「震怒」反應的多是涉及本人或者至親好友的突發情況。應該說,類似的景況是「人之常情」,不足為怪,更不能用以取笑他人。
真正做到「遇事不驚」並非易事,但也並不是不可能。如果能夠有意識和堅持去做,目標是完全能夠達到的。我以為,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做到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以責任心對待親人、社會和事物,從常理和本質上認清世態炎涼,認識並理解事物的多重性和它們的必然規律,慢慢養成習慣,自然就有可能做到「處事不驚」,泰然自若地面對任何突發、複雜的事態和局面,不會讓自己呈現出氣急敗壞、暴跳如雷、吼聲震天等失態模樣,採取的應對舉措也就多半會合情合理、有理有節,自然順暢。
「處事不驚」是一種認知,一種修養,還可以是一種養生良方,為正常的人生所需要,而且可遇,也可求。不妨試試。
我還以為,「不驚」,同「練達」、「持重」等表象有些相輔相成,都主張冷靜、沉穩地對待和處理事物,爭取正確、理性的結果。依我看,在人的生命和處事中,增多閱歷,注意習慣,自律自重,以多一些這樣的文明、修養、寬容、善良及其內涵為好、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