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媽祖文化 香港與內地一脈相承

時間:2017-02-15 11:32:11來源:大公網

  西貢佛堂門天后廟歷史悠久。/網絡圖片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琉球、日本及東南亞)沿海地區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 、天后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為源頭,歷經千百年,對東南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經久不衰的重大影響。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是天后崇拜較早較虔誠的地區之一。在台灣及福建地區,人們稱天后為「媽祖」,香港則稱之為「天后」。天后本姓林名默娘,五代十國未期(約公元 943年)在福建莆田湄洲島紅螺鄉出生時,有祥光異香,出生直至彌月,竟然經月不聞哭聲,故名默娘,殊為異象。幼時隨道士學法術,十五歲時,得一仙女授予銅符,之後便替人驅邪治病。除了治病及預知吉凶禍福外,最令人敬佩與敬仰的就是拯溺神力。

  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 987年),九月初八日,傳28歲的林默娘登上湄洲高峰,隨風仙去,這時,只見雲端射出耀眼的五彩紛繽光芒,一對金童玉女款款而至,恭迎護駕林默娘,連袂飄飄昇天。天后法相多為容貌端莊的女姓,頭戴鳳冠,身披紅錦。飛昇後,常於海上救渡遇險者,包括七下西洋的鄭和。

  媽祖文化來自福建,後來從沿海傳播,無遠弗屆,甚至遠至日本、菲律賓、印尼。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亦都有奉祀媽祖的天后廟。媽祖經常與佛教的觀音並列,一同供奉。原因乃兩者女性的外表形象和大慈大悲的神態義舉有著神似之處,香港淺水灣的觀音像就與天后像並列。

  香港的天后廟一般規模不大,部分更在傳統的廟宇宗教建築加入現代建築方法及模式,有趣的是,香港很多天后廟處在內陸位置,顯然是因歷年來填海工程所致。

  香港至今最少有50座天后廟,單以廟宇數量計,天后廟在香港數一數二。當中最古老的當推建於1266年的西貢佛堂門的佛堂門大廟。每年的天后誕會有多至五萬名信眾參拜。

  媽祖成為保佑漁民海上平安的神靈。/網絡圖片

  史載,佛堂門大廟始建於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傳說有名林長勝的莆田人攜家徙居九龍,以航運為生。一日,其孫松堅、柏堅兄弟倆在清水灣外海遭遇狂風惡浪,雖極力拚搏,終仍遭履舟墮海。其間,林氏兄弟懷中緊抱媽祖神像,竟在狂風惡浪中漂流到海灘上,雙雙奇跡般生還。為報答媽祖救命之恩,兄弟倆遂在清水灣海岸邊集資建廟奉祀媽祖,成為香港第一座媽祖廟。

  公元1266年,該廟遷至對面的北佛堂,新建廟宇奉祀媽祖,即為現今的清水灣佛堂門大廟之址。近千年來,這裏一直是長年漂泊海上的珠江地區漁民頂禮膜拜之聖地,香火極旺。

  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誕辰,已成為香港極具特色的宗教活動。新界等地區會舉行盛大的天后誕巡遊,「搶花炮」或「太平清醮」吸引大批市民與遊客參與,很多信眾會到天后廟頂禮膜拜,希望獲得天后娘娘的庇佑,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媽祖文化是沿海漁民祈求風調雨順,魚護豐收,安全幸福的美好生活的象徵。亦是沿海漁民同根同宗休戚與共的和諧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媽祖成為沿海漁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精神寄託與保障。

  大文集團中央廚房出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