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城市化之前的新界

時間:2017-02-14 03:16:07來源:大公網

  上周,我到沙頭角參與盆菜宴,與2000多人在敬修公立學校的操場享用盆菜,甚有過年的氣氛。坐在梧桐山下用膳之外,我不忘欣賞四周的自然風光,深深感受到保育大自然的重要性。回家之後,為了想進一步認識更多新界的風土面貌,我閱讀了黃佩佳的《新界風土名勝大觀》(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年)。

  香港地處南海一隅,在上世紀初期,已有不少中外文人在本地攝影、旅行,部分作者把他們所見所聞,編著成書,把香港的舊貌留存下來,留下翔實的文獻記載。1931年間,黃佩佳以「江山故人」為筆名,在《華僑日報》副刊連載「本地風光」,主題是以新界各區歷史文物和風俗習慣為內容。

  作者除了記載新界的情況之外,亦對新界東西部的發展速度作出了分析與評論。新界東部海岸線較長於西部,而文化之重心則趨於西。如錦田、新田、屏山、元朗等處,皆名勝薈萃,民物豐阜。西部的發展,是由於位處珠江河口,且近西鄉、南頭等重鎮,而珠江下游又多繁盛州縣,繁盛地方人多趨之,所以由海道至新界者,必先到后海灣一帶。

  作者筆下的新界各區景色,令人看到城市化之前的新界。當時的元朗景色是,「三山拱抱,河流交錯,一望平原」;屯門是,「山嶺綿延聳立,中為大平原,河流亦多,具林泉之勝者」;林村一帶有以下特色,「萬木陰森,人跡罕至,近森木之處,野獸出沒」。這些自然美景經多年來的都市化發展,已近乎消失無蹤。

  今天,我們只能透過文字和圖片,才能認識新界昔日的美景。香港近年由於對房屋需求的不斷增加,直接加速了新界鄉郊的發展,對保育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如何才平衡發展與保育,肯定是下屆特區領導團隊一個不易解決的棘手難題。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