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意思是保護大自然資源,包括動物、植物、其他生物以及其棲息地,以便為人類所用,持續發展。保育絕不等於不使用大自然資源。
自人類聚居,組織遊牧社會、農業社會以來,就不斷改造或破壞大自然:砍伐樹木建屋、造船,清理沼澤河道耕種米菜,捕獵動物作食糧、作衣服,或馴養作家畜,為人類操勞等等。
在這過程中,人滅絕不少動、植物,比如中國象:古代曾遍及中國華北、江南一帶,如今已絕種。只有南亞和東南亞一帶,還有亞洲象。
保育包含經濟政治動機
另一方面,人類亦馴養、交配、改良而「造」出許多物種,如我們吃的米、粟、麥等植物、豬牛羊、雞馬狗等動物,都不是野生品種,而是人類改良後遍布世界各地。因此,沒有絕對的保育,因為人類不改造大自然,不滅絕和配養出各物種,人類便不能發展出文明。只有相對的保育,即如何改造大自然為人所用,同時不至「竭澤而漁」即是,不要為了發展而耗盡地球各種資源。
今天,許多組織提倡保育優先,發展其次;若然有害保育,寧願不發展,便是和人類幾千年來的歷史背道而馳。話得說回來,由於工業化過度急速,人類過分消耗大自然資源,本來可以再生的動、植物和土地,極其快速的滅絕,已經危害到人類的發展無法持續。故而今天要強調保育。
現代的保育運動源自西方,出於經濟和政治動機,不單單是純粹為了保護大自然。在19世紀,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遍天下,需要砍伐柚木樹造戰艦船隻,讓英國海軍可以無遠弗屆的保護其殖民地,於是制訂政策保護柚木樹,乃至其他林木。另一方面,為了建工廠發展工業,貴族的領地被開發,所以,最初響應保育運動的竟是貴族,他們旨在保護郊野地區的野生動物(如狐狸、兔子、鹿等),供他們狩獵;保護湖泊河流等,供貴族垂釣、遊船河等等。
林木輪流砍伐務求年年重生
在美國,保育和保護環境是不同的概念。保育是適度的使用大自然資源,以便持續發展。比如林木,只可輪流砍伐,務求樹木可年年重生,持續提供木材給製造業作原料。假若過度砍伐,林木無法重生,樹林荒廢,便失去一個重要資源。「竭澤而漁」,即是抽乾池澤的水,無疑可盡得澤中的魚,但沒有了池澤,以後便沒魚可捉了!每年只捕捉池澤少數大魚,保留一定數量的大魚小魚,讓魚可以繁殖、成長,便年年有魚可捉。這便是保育。
保護環境,則是池澤中的魚,一條也不捕捉,任由魚生長,大魚吃小魚。野生生物保護區,只闢作旅遊區或狩獵區,讓人參觀、遠足和有限度的狩獵。現代社會愈來愈城市化,愈來愈多人口居住在石屎森林。城市愈龐大,城市人便愈感覺活在樊籠裏,需要間中「復得返自然」,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心曠神怡,才能保持身心平衡。
任何土地,既需要發展,亦需要保育大自然資源(包括動、植物、河流、湖泊、林木及耕地),亦需要保護環境,即圈劃出若干有高生態價值的野生地區。
問題在如何魚與熊掌兼得,而不是兩者只能擇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