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說:「讀書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謀生的,一種是謀心的。謀生的書,你去看它,可以獲得利益,是有用的;謀心的書,是無用的,但可養心。現在很多很時髦的書,是養生書,但養生之道首在養心,心態不好不可能健康長壽。」
看來,不能不讀點「養心」的書。那麼,何為「養心」的書呢?總體說,當是文、史、哲方面的書。具體講,比如文學方面的詩歌、散文、小說等等,歷史方面的重大事記、名人傳記等等,哲學方面的辯證唯物論等等,都是「養心」之「妙藥」。系統地讀書當然好,而從報刊或網上零碎讀些篇章也有益。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當讀到這些名言名句時,無論哪位,都會程度不同地想到自己的差距,從而胸懷國家民族和人類命運,力爭走出個人患得患失的小天地。
一則關於「心是生命的根本」短文談到:「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閒;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讀來不禁會想到,人的欲望太多太大,不免招致禍患,因此,自覺控制欲望,做到清心寡欲,方為正道。
有本人文雜誌有言:「不要羨慕別人的成功,那是犧牲了安逸換來的;不要羨慕別人的才華,那是不斷地學習換來的;不要羨慕別人的成熟,那是閱歷與滄桑換來的……」讀之,便可催人自新:不要嫉妒,而要欣賞,天上不會掉餡餅,別人的任何成就,都是付出了代價的,當以平和之心,「見賢思齊」。
有人愛生氣,且難以排解,久而久之,於人於己皆有害無益。但讀了作家畢淑敏的幾句話,可能就有霧消霾散、柳暗花明之感。她說:「你可以生氣,但不能讓它成為常態。你要做生氣的馬背上的好騎手。生氣的時候,拉緊繮繩,小步策馬,徐徐前進。讓火氣漸漸消弭於無形,讓理智重新把控局面。從此,做生氣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
愛因斯坦曾說:「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許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他的這番辯證話,告誡我們德的重要性─不僅可以潤心,還是才的統領。進而想想,有德就有仁,而「仁者壽」。德從何來?讀「養心」的書,應是重要途徑之一。
近些年,圍繞健康長壽問題,到底吃什麼好、不吃什麼好,喝什麼好、不喝什麼好,多運動好、還是少運動好,等等,有些養生書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相互抵牾,弄得人們無所適從。好在,有智者著文稱,經過各方對長壽者的調查,結論是,沒有普遍適用的規律。並以北大哲學系長壽教授馮友蘭、梁簌溟、張岱年等為例說明問題,有理有據,令人信服。末了提出「大道無道,順其自然」,適度就好。這一見解,得到眾多人的認可。應當說,這個共識,也是讀「養心」書的結晶。
「養心」即「養腦」,腦是司令部,統領和影響着全身的各個器官。有個正能量的司令部,眼界寬,心曠達,一如「強將手下無弱兵」,各器官生龍活虎、正常運轉,人自然就會健康長壽。可見,讀「養心」書對健康長壽的意義,不可小覷。
其實,讀「養心」書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不過,那須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