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起:大埔頭村居民代表鄧振強、興華叔、新界區區議員鄧銘泰、原居民代表鄧華於燈棚前合影 大公報記者劉榕欣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榕欣報道:圍食盆菜,添丁點燈乃是香港新界圍村一帶保留至今的傳統習俗。新界五大族之一的大埔頭村鄧族每年都依照族例,於正月十六舉行慶燈盆菜宴,今年亦不例外。
大埔頭村鄧族源於中國河南南陽,自宋朝時已入粵地,可謂族史悠久。每年正月,該村會擇日搭建燈棚,並由正月初九至十二之間擇吉日開燈,以求各路天神到燈棚慶燈。正月十六日晚則會依例於燈棚前舉行慶燈盆菜宴,遍邀鄧姓族人歡聚一堂。
盆菜是圍村用於祭祀、嫁娶、壽宴等節慶時節的常用的傳統菜餚。追根溯源,史實已不可考,如今多數以宋帝昺南下時新界圍村村民「煮盆菜,犒皇師」這一說法作為盆菜的起源而廣泛流傳。
食個好意頭
記者昨日實地採訪大埔頭村原居民,以了解傳統圍村盆菜宴的製作流程。鄧族第二十四傳人、人稱「興華叔」的鄧興華,以及掌勺主廚的第二十六傳人鄧文龍接受記者訪問,並就大埔頭村的歷史習俗侃侃而談。
興華叔表示慶燈盆菜所用的食材未必名貴,但一定要有好意頭,如芽菇(又稱慈姑)寓意添丁生子,蘿蔔(又稱菜頭)寓意有好彩頭,蠔豉寓意有好事等。此外,炆五花腩、冬菇、魷魚、豬皮、豆腐卜、雞肉亦都是該村盆菜的製作材料。
食物層層疊
鄧文龍於圍村中有「小廚神」之稱,年僅四十已經接過盆菜掌勺的交接棒。盆菜宴當日,他於清晨六時已開始起爐炒菜,直至下午五時仍未收爐的他稱:「不覺得(煮盆菜)辛苦,只要大家食得開心我就覺得值得了。」談及製作盆菜的心得,鄧文龍表示,盆菜中的食物種類眾多,因此食物要按照一定的次序,一層疊一層地由下至上鋪排:上層會擺放較為名貴需要先吃的食材,如蠔豉、雞肉等,下層則擺放較為容易吸收湯汁的食材,如蘿蔔、豆腐卜等。
雖然傳統的盆菜是以木盆盛載,但今時今日均已改用錫製器皿分裝,以便上桌食用前加熱消毒,亦更加符合衛生標準。盆菜宴作為新界圍村村民承傳的傳統習俗之一,凝聚了族人之間的家族關係之餘,亦為新年正月增添了不少熱鬧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