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建議項目」亮燈儀式 /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十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建議項目(香港建議非遺名錄)」昨日下午在三棟屋博物館公布並舉行亮燈儀式,包含三大類別: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這十個建議項目由即日起至五月十一日介紹予公眾諮詢。
香港建議非遺名錄中的項目日後如被正式選入香港非遺名錄,或將有機會被推薦及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是次推薦的十個項目包括:「表演藝術界別」的南音;「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界別」的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誕、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正一道士傳統、食盆;「傳統手工藝界別」的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紮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戲棚搭建技藝。
在昨日活動現場,主辦方請得相關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到場演示,分別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的馮鍶;「春秋二祭」的三棟屋村村長陳桂芳、「南音」演出的梁凱莉(演唱)、余少華(椰琴)、何耿明(箏)、陳子晉(洞簫);「紮作技藝」的冒卓祺;「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的莫佩玲以及「戲棚搭建技藝」的嚴順利。
世代相傳 活態存在
發布會上,非遺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說:「早於二○○六年聯合國聯合簽署非遺項目時,香港就已着手收集及研究香港的非遺資料,其後列出的非遺清單已有四百八十項。」入選非遺名錄的項目的甄選準則,首要條件是已被列入非遺清單;這些項目亦須體現香港的傳統文化且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活工藝等價值;且這些項目具有世代傳承、活態存在的特點等。
有關於非遺研究,鄭培凱表示,在過去的文獻當中,大多只記錄了精英階層的生活及文化,而純本土文化的非遺內容則很少被記錄,但這些項目一直活態存在於本土生活的周圍,就如我們熟悉的粵劇、涼茶等,積極整理非遺清單,為了可以更好地保留這些傳統。而且非遺清單裏的不同項目多姿多彩、亦環環緊扣。與粵劇有關聯的「南音」,它的唱腔曲調大多已融入粵劇,粵劇演出離不開戲棚,而「戲棚搭建技藝」亦是非遺清單內重要的一員,它包含深厚的建築技藝以及高難的搭作手藝。而在某些地區的重要節慶中,除了看大戲之外還有族群添丁的「點燈」儀式,都離不開傳統的「紮作技藝」,亦離不開象徵族人團結的「食盆」活動。「正一道士傳統」離不開人的生與死。還有港人一日三餐都有可能接觸到的「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等。
諮詢市民 提供意見
非遺辦事處總監何詠思細說非遺項目的入選及命名原因,如非遺諮詢委員會經過討論後認為「食盆」比「盆菜」更適合體現這項活動;而宗族春秋二祭則能展示客家族群在「移民城市」香港依然保留的儀式傳統。為更好地推廣保留非遺,會通過教育的形式深入學校,也會通過開展工作坊增加傳承人,還須對非遺進行深入研究以確保得到更好的保護。為此,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曾舉辦多個同樂日、工作坊、讓市民體驗參與其中,了解非遺的文化內涵。
有關非遺建議項目的查詢可電三六九一八六四八,或瀏覽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網頁www.lcsd.gov.hk/ICHO/。
若讀者對上述十個建議項目有任何意見,或希望提供有關資料,可在二○一七年五月十一日或之前填妥夾附的意見表,寄交新界荃灣古屋里二號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或以傳真(傳真號碼:(八五二)二一八○八二二二)或電郵(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方式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