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亞人民在同大自然的艱苦鬥爭中,養成了剛強樂觀、熱愛生活的性格。
能歌善舞的人民
他們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我們所到之處,不論男女老少,幾乎一有機會就縱情歌唱舞蹈。在努瓦克肖特,我們聽過白摩爾人演唱阿拉伯歌曲,那委婉深沉、柔中帶剛的曲調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伊迪尼,我們欣賞了黑摩爾人的舞蹈:婦女們穿着深色大袍,站在一旁觀賞、伴唱,健壯的男子則手持木棍起舞,他們雙雙用木棍碰撞,動作豪放有力。跳到高潮時,舞者忽而就地翻滾,忽而騰空飛躍。這時,伴唱的婦女們和觀眾也激情滿懷,隨着音樂的節奏高聲呼喊「嗨!嗨!哦羅羅羅嗨!……」。演員和觀眾情感交融,渾然一體。
毛里塔尼亞人口半數以上是牧民,他們慣於在帳篷裏迎賓待客。現在雖然有了現代化的廳堂和飯店,但是主人依舊喜歡按照傳統和習慣,搭起帳篷招待客人。在羅索,好客的主人別開生面地在帳篷裏安排了一場演出。帳篷寬敞而漂亮,是用雙層白色的厚布縫製而成的,篷頂上拼綴着一塊塊印有民族圖案的彩色花布,地面鋪了駱駝毛織成的鮮艷地毯。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年僅五六歲的小演員,她們靈巧地扭擺着屁股,同時合着節奏轉動着眼珠,舞姿具有典型的黑非洲風味,在座的客人無不為之讚嘆。這時,一位年近六十的黑人老太也即興起舞,她用舞蹈動作向中國朋友一一行禮致意。樂隊的伴奏節奏鮮明,旋律奔放,激昂的鼓聲陣陣響起,使聽眾猶如置身非洲的密林,精神為之一振,疲勞頓消。我們深深感到,音樂和舞蹈已成為毛里塔尼亞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永不凋謝的撒哈拉玫瑰
自一九六五年七月中毛建交以來的半個世紀內,兩國人民結下了真摯深厚的友誼,友好關係日益鞏固發展。在國際鬥爭中,兩國一貫相互支持和聲援;在經濟、貿易和文化等方面,雙方進行了廣泛的合作。我們訪問期間,獲悉首都所用淡水均來自六十公里外伊迪尼市的六口深水井。毛立國之初,法、德等好幾個國家幫助打井解決飲水問題。最後是中國專家和工人完成了此項工程,並幫助努瓦克肖特修建了自來水供應站和發電站。不少外國駐毛大使都來感謝中國解決了他們生活的大問題!中國專家又在南部建立了水稻試驗農場,平整姆普利平原和修建綜合水利工程等(使特拉扎大區的大米自給得到了保證)。
近幾年來,兩國間在基礎設施建設、礦業、漁業等傳統領域的合作繼續深化,農業、水電、清潔能源等新興領域的合作也獲得了拓展……我國還是第一個向毛里塔尼亞派出醫療隊的國家,深受毛人民的歡迎;不久前由醫療隊承擔的「光明行」白內障義診活動又獲得了極為可喜的成果!
中國人民也深深感受到毛里塔尼亞人民的深情厚誼。在姆普利農民中,普遍流傳着兩句順口溜:「有中國人就有稻穀,沒有中國人就沒有稻穀」。藝術家們更以生動的形象歌頌中毛友誼。他們唱道:你要知道毛中友誼有多深,有多美,你就打開水龍頭,看看那清澈不盡的水流吧!當毛里塔尼亞朋友用駱駝奶款待我們,賓主共用一個大瓢依次共飲那還帶着駱駝體溫、冒着小泡的奶汁時,我們感到兩國人民真是情同手足,親密無間。我不禁聯想到撒哈拉沙漠中的一種結晶塊。它是由深埋着的矽酸鹽等物質遇水浸漬後溶化、蒸發、凝結而成;其質地堅硬、呈金黃色,一瓣瓣半圓形的薄片好像一層層絢麗的玫瑰花瓣,天然生就了花朵的形狀─人們稱它為「撒哈拉玫瑰」,因此頗為名貴。沙漠上的炎炎烈日、滾滾風沙都不能改變它美麗的儀態和明快的色澤。中毛兩國人民的友誼,正如撒哈拉玫瑰一樣,也永遠不會凋謝。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