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資料圖片
飛機從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到毛里塔尼亞,在大西洋東岸的上空飛行。不多時,一幅壯麗的奇景便映入眼簾:一邊是深藍閃光的大西洋,另一邊是金黃浩瀚的沙漠。這沙漠迷迷茫茫,一直連綿到天際;一些灰綠色的小點偶爾點綴其上,大概是聚居着牧民的水草地吧。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兩小時後,飛機開始盤旋下降,機翼低得險些碰到海面,似乎要落入水中。在這頗為驚險的瞬間,傳來了飛機起落架着陸的聲音,眼前突然出現了機場,房屋,樹叢,我們抵達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了。
新興的沙漠之城
努瓦克肖特,在當地哈撒尼亞語裏是「風口」、「風多」的意思。這個城市位於撒哈拉沙漠的西端,三面環沙,西瀕大西洋。它常常受到風沙的侵襲。沙暴一起,天昏地暗,有時甚至漆黑如夜,要等數十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後才能「重見天日」。過去,這裏是一個僅有五六百居民的荒涼小村莊。在法國殖民統治時期,治理毛里塔尼亞的政治中心設在塞內加爾的聖路易港。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毛里塔尼亞宣布獨立後,政府選擇了這塊地方作為首都。從此,努瓦克肖特出現了新的面貌。經過多年建設,它已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了。
努瓦克肖特建起了電站、地毯廠、飲料廠以及其他不少工廠。隨着城市的發展,人口也大大增加。努瓦克肖特還是毛里塔尼亞的一個重要港口。除原有的老港外,還由中國援建了一個能停泊萬噸級輪船、年吞吐量達五十萬噸的新港─「友誼港」。作為國家的文化中心,這裏建起了高等院校和不少中、小學校,還有全國最大的「毛里塔尼亞國家醫院」。位於醫院對面的「國家衛生中心」,則擔負着全國的檢疫和預防流行病的任務。
我們在街頭漫步,看到不少新建的樓房、住宅和各種館舍。人們也十分注意綠化環境:時值春天,在街道兩旁的沙地上,一棵棵樹木正吐着嫩葉;在一些院牆內,花草也顯得頗為茂密了。政府還計劃建造防護林帶。
「過渡地帶」的風光
毛里塔尼亞地處撒哈拉沙漠到黑非洲的「過渡地帶」,全境五分之三以上屬於沙漠和半沙漠。在北回歸線以北,幾乎全是不毛之地,到處是礫沙石,汽車可在上面行走,不必修路。由此往南,開始出現稀疏的灌木和荊棘,愈往南愈稠密,到最南端與塞內加爾毗連處,沙漠漸漸消失,出現了較為肥沃的土地,草木也茂盛起來。那裏的羅索市有公路直達鄰國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毛里塔尼亞是通過這條要道與黑非洲相連的。此地的居民不再是摩爾人,而是皮膚黑亮、頭髮鬈曲的黑人,風土人情也與黑非洲相似了。
我們乘車從努瓦克肖特南行,一路上領略了這個「過渡地帶」的風光。公路兩旁是大片的沙漠,不時看到牧民的帳篷和用空心磚修建的小屋,以及正在放牧的駱駝群和羊群。沙有紅白二色。紅沙顆粒大、分量重,不易被風吹散,逐漸形成沙丘,細小的白沙則淤積在紅沙丘之間的低凹處,因此沙面紅白相間,起伏有致。人們說,由於極其乾旱,這裏植物的葉子都長得厚而小以減少水分的蒸發,久而久之,葉子變成了刺─有人稱它為「駱駝刺」(駱駝有時得靠它為生啊)。我們沿途還看到不少矮小的灌木點綴在沙面上。這些灌木枝條幹細,貌不出眾,但它們經過大自然千百年的考驗,終於在撒哈拉頑強地生存下來了。它們長長的細根艱難地伸到沙漠深處吸取水分,長出小小的葉片來餵養毛里塔尼亞人民賴以生活的駱駝以及牛羊等。
車行二百公里抵達羅索市。這一帶是毛里塔尼亞的農業區,附近的姆普利平原可種植水稻。羅索市隔着塞內加爾河與鄰國相望,河對岸的那個塞內加爾城市也叫羅索,每天有渡船來往於兩個羅索之間。這裏的居民同屬沃洛夫族。
我們訪問羅索時,只見塞內加爾河內充溢着淡藍的流水,但奇怪的是兩岸竟寸草不生,農田一片荒蕪。經當地朋友解釋,才知河裏流動的不是淡水,而是從大西洋倒灌進來的海水,不能灌溉土地。原來,由於乾旱,河水枯竭,大西洋的海水便成了塞內加爾河的「不速之客」。待到洪水季節到來,奔湧的雨水趕走了海水,兩岸的農田才得以澆灌,各種作物便茂盛地生長起來。
近幾年這一帶遇上嚴重旱情,畜牧業因而大受影響。我們沿途所見的牲畜確實都較乾瘦;據說,這些牲畜都十分耐苦,當牧草枯死時,它們就什麼都吃,甚至能忍痛咀嚼叢生的荊條。撒哈拉沙漠造就了何等頑強的生命啊!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