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東漢兩次黨錮之禍

時間:2017-02-10 03:16:05來源:大公網

  自古仁人志士都講究氣節,為對抗惡勢力而犧牲的數不勝數。東漢就發生過兩次黨錮之禍,可以說是士大夫政治抗爭的慘劇。分別在漢桓帝、靈帝時期,朝廷中正直不阿的士子和太學生,與以權亂政的外戚、宦官鬥爭,結果以「黨人」罪名遭到禁錮。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兩次黨錮之禍呢?

  要回答這一題,同學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回答,分別是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從根本原因上講,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專政,就是導致兩次黨錮之禍的根源。這裏同學需要進一步解釋外戚和宦官為何有權實行專政。以外戚掌權為例,同學可把漢朝慣例作為背景。幼主登基後通常由太后臨朝,太后的父兄就有機會參與朝政,掌握軍政大權,所以造成了外戚專政的局面。

  而宦官專政的形成也與外戚有關。因為皇帝長大後便試圖擺脫外戚的挾制,通過拉攏親信奪回政權,而一直侍奉身邊的宦官恰恰成了符合資格的人。可以說,外戚與宦官使得東漢的政治局面十分黑暗,為黨錮之禍埋下伏線。

  根本原因的分析告一段落,在寫直接原因之前,同學可先談一談當時「士大夫崇尚名節」的社會風氣作為鋪墊。比如東漢初光武帝時期尊崇儒學,獎勵氣節,所以官員大多廉潔正直,太學生普遍關懷國事。他們不屑和專政者為伍,甚至出現了「匹夫抗憤,處士橫議」的現象。同學提到這些史實,可體現出兩方對立的形勢。

  接下來,同學就可以點明兩次黨錮之禍的「導火索」了,其實就是寫出當時發生的具體事件。比如第一次黨錮之禍,官員李膺、陳蕃等大肆抨擊宦官,得到太學生的響應。於是宦官就誣陷李膺等「黨人」誹謗朝政,使桓帝下令逮捕他們,把逾200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