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宋王臺為香港珍貴的史蹟文物/資料圖片
香港淪陷時期,日軍政府為接通「大東亞共榮圈」的補給鏈,大肆擴建啟德機場,為方便取用材料便直接取用毗連的聖山的沙泥,又拆毀九龍寨城的城牆大石全送往填海,不過,工程尚未完成,日本已經投降。香港重光後,政府繼續擴建機場跑道,於是派人先將聖山頂上刻有「宋王臺」三字的大石割開取走,其他部分即準備炸藥爆破炸平。/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1950年,歷史學家簡又文教授來港定居,因悉九龍城有宋末王室遺蹟引起研究興趣。約1952年,簡教授發表〈宋末二帝南遷輦路考〉一文,對宋室遺難路線作深入研究。文章發表後,引起學術界的回響,其中饒宗頤教授對「碙州」所在地表達異見,認為碙州應是化州的屬地。為此,兩教授相持不決,於是相約各自撰文,引出憑據,藉文字之切磋,窮究真理。
饒公簡又文高手切磋
如是,饒教授發表萬字專文,簡教授再以長篇答覆,彼此往來辯論。時至1955年,兩位教授就宋末的九龍史事發表多篇論文,共約三萬字,均屬精闢獨到的學術論文,簡教授提議結集出版,名為《宋皇臺紀念集》,好讓史料存世並供其他學者參考、深究,用資推動本地史事研究,同時紀念這次「以文會友」的學術因緣。
本書出版後,各方嘆服。一方面驚嘆香港這邊陲之地竟有如此珍貴的史蹟文物,幸賴兩教授孜孜不倦、窮根究底的研習精神,才能重新發掘出史蹟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拓闊後人對香港在國族史的反思方向。另一方面,對這次以文會友的經歷,展現出兩位教授對治學的堅持,不固執私見成見,凡事以真理服人的豁達胸襟。也反映了他們之間惺惺相惜、相互尊重的友誼。這次的經驗,足開啟文化學界的良好風氣。
或許受《宋皇臺紀念集》出版的影響,當時的九龍城街坊福利會提請港府重置文物,港府即於昔日聖山附近建造公園,安置「宋王臺」原石文物。在公園落成前,港府特別邀請簡又文教授撰寫《九龍宋皇台遺址碑記》,記述史蹟源流,並譯成英文,豎於入口兩邊。宋王臺公園於1959年落成,翌年開放公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