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轉眼已踏入第三年,全球各地的先進城市都有制訂及推行資訊科技教育策略,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的經驗,可供香港參考。以下就用了美國Consortium of School Network進行的全國性電子學習趨勢的調查報告,為電子學習發展的趨勢和困難提供幾方面的有趣啟示。
首先是電子學習教材的應用。88%受訪者認為,未來三年教學用的材料,逾半會是電子資源,加上大部分州政府都有設立數碼資源庫,令電子學習資源與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的關係密不可分。OER的目的是要把學習資源開放、分享,除了不可用作謀利外,任何教師學生都可免費使用及改良。
美國最新的教育法例更列明所有由政府資助開發的教育資源,都必須開放版權,而差不多八成學校都有使用OER,預計在未來三年內,OER將佔整體教學資源一半以上。香港在OER的推動上也有一些進展,公開大學去年推出了一套開放版權的英文教科書,教城網站也有很多免費學習資源,但教師要有效地推動電子學習,如想使用進行翻轉課堂的短片,就不單涉及免費使用權,而是需要有OER所提供的改良及發布等權限,這方面仍需大部分機構改變思維,願意向學界提供OER。
第二項比較特別的,是自攜裝置(Bring Your Own Device, BYOD)的趨勢。BYOD過往幾年都是學界的重點策略,但這趨勢似乎正在下降。美國2014年有20%學校對推行BYOD完全沒有計劃,至2016年升至33%,只有16%學校準備實踐BYOD。與此同時,流動學習的趨勢仍然持續居於電子學習重要性的首位,這可能說明,經過實際體驗,學生自攜不同裝置在同一課堂進行學習或電子評估等並不容易,學界因此會慢慢傾向使用統一的裝置。
此外,電子評估在美國一向位列電子學習重點的頭三位,2016年卻三甲不入,有趣的是,這並非因為電子評估失敗或不受歡迎,反而是因為電子評估已變得普及,超過一半學校已充分準備,所以這已非難題或需要非常關注的課題。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私隱及網絡保安問題,在教育界愈來愈受關注。
電子學習必定會牽涉教育平台及系統,當中包括很多跨國系統,科技巨頭如Google、微軟、蘋果等都提供雲端教育平台,而不少本地及海外供應商均設網上服務,有機會蒐集全港大部分學生的數據,所以必須有適當的法例監管,保障私隱和教育數據免被私人機構據為己有,而是能真正回饋教育界,提升教育質素。
電子學習是一項長期及持續發展的教育策略,香港不妨參考其他地方實踐的得與失,不斷檢討和改進,從而達致電子學習帶來的最佳果效。
香港教育城行政總監 鄭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