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這個名字真好聽,有一種「把春天捲起來」的意思,慵懶、俏皮、書卷香、很小資,做成吃食,也很文藝。
沒錯,春卷的確很文藝,裏面卷的是韮菜這種粗纖維,總讓人想起亞麻料的衣服,疏朗、悠閒;還會有些許蛋花,在油溫的烹炒下,高傲地綻放;也有一些粉絲,細細的,苗條勻稱,像極了古代優雅的書生。
據《歲時廣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這段文字,標註了食春卷的時節。春日裏,翠色無邊,採一點韮菜的綠,湊一些蛋花的黃,加一些粉絲的褐,還有一些金針菇的白,被一層薄薄的麵皮捲起來,在沸油裏稍事烹炸,拿出來,香酥可口,彷彿一口氣,把整個春天都吞到嘴裏。
三月,楊柳依依。我曾在渦河岸邊的小店裏吃過一盤色香味俱全的春卷,炸春卷的是一對老年伉儷,男的鬚髮皆白,女的也是一頭銀絲,兩個人恬靜地經營着一家小店,院子裏春光融融,牡丹萌芽,月季幽幽地開着。竹椅上的我們,是一群饕客,一盤春卷端上來,哢嚓哢嚓,不幾下,盤子空了,連吃了三盤仍意猶未盡。賣春卷的老大媽發話了,好了好了,就給你們吃這麼多,春卷油大,多吃,對身體無益。老大媽說這話,眼波裏透着濃濃愛意,印象中,這種眼神,只有母親才有。
在古時候,春卷可不是這樣隨便就能吃到,吃春卷的,多數是在富人家庭。想想也很正常,窮人家忙着填飽肚子,哪裏想着變着花樣吃這些,鹹菜饅頭足矣。
中國人凡事都喜歡討個好彩頭,對於做春卷,當然也不會例外。清代的《燕京歲時記》裏這樣說:「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也就是說,在立春這一天,富家人都會做上一盤春卷供大家食用,不知道,有沒有把無邊的春色都「卷」到自己家來的寓意。這話不是自私,而是對各自夢想的祈禱和遙祝。
猶記得孩提時分,外婆特別會做春卷,外婆做的春卷與別人不同,她喜歡放一些豆芽、胡蘿蔔進去,吃起來特別爽口,也緩解了春卷的膩,每次,我都要吃上七八根,把小肚子都塞得滿滿的,我腆着肚皮對外婆說,看,整個春天都被我吞到了肚子裏。少年心事當拿雲,在我小小的心境裏,有種氣吞山河的意思,真是吃下春卷,讓我不知天高地厚了。
自古吃食,能有春卷這樣大氣象的不多,外面是一張薄薄的麵皮,妄圖把草木葱蘢、山河錦繡都「卷」起來,有些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不滿足,是呀,對於美食,可不就該不滿足嗎,要不,人們怎麼把愛吃的人稱之為「吃貨」或「饕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