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拖延有理?\純上

時間:2017-02-09 03:15:53來源:大公網

  「少攬事,學會拒絕。能拖則拖,有些事自己會消失,有些事自己會發現不值得做。不會消失的,拖到最後一刻再做,這樣最有效。拖延成習慣後,心理素質過硬,平時淡定生活,最後一刻能高效突擊。放心,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以上「高效辦事經驗」在微信朋友圈中廣泛流傳,點讚叫好者眾。我一面看一面笑。這些訣竅有的是幽默家言,不足採信。有的則是自我安慰之語,要一分為二地看。但大家對拖延如此看好,是否也揭露了內地「吃瓜」群眾的工作氛圍和工作習慣呢?

  英文諺語有雲: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做好,所以我覺得最有道理的是第一條貼士。懂得放棄和拒絕,才能去蕪存菁,集中精力做好對自己說來最重要的事。個人希望通過拖延逃避的事情,不是外部強加、缺乏內心認可的「苦差事」,就是一時衝動攬下,之後卻發現興趣轉移、才能不夠或時間不足的「虛高」任務。而能夠通過拖延逃避的任務,顯然也沒有最初想像的那麼要緊。

  但如果真的事情重大,非你不可,責無旁貸時怎麼辦?這時就不能通過拖延的方式來應付了。我身邊不乏拖延成性,只有期限將到的最後一刻才爆發出無窮精力和創意者。但世上的天才畢竟是少數。很多人都是因為計劃不周而不得已開夜車、趕工期。頻頻給身心製造無謂負擔,長此以往健康難免亮起紅燈。更可慮者,如果和人合作時一再拖欠,遲遲不能交出自己負責的部分,不但會耽誤大項目的進展,也是對合作同仁的極大不尊重。這種行為的言下之意是「老子天下第一」,別人都要給你的需要讓路,圍着你的時間安排轉。這種行為在愛你者眼中也許是可愛的任性,但一般人看來恐怕就是不專業、不成熟的表現。除非你有足夠的資本,一味「高冷」也能令人趨之若鶩,或者自己做老闆,一切親力親為,否則拖延就是職場大忌,直接影響業績考評、加薪升職和人際關係。

  不過,發出此條微信的老同學本人在工作上兢兢業業,無微不至,並無拖延的習慣。她轉發此類經驗可能是因為深受他人拖延之苦,被迫擔負別人該負責的項目。在職場上,如果埋頭苦幹不抱怨的員工擔子越來越重,卻不能獲取相應的報酬、認可,而挑三揀四,懶散成性者卻活得輕鬆自在,這種職場文化缺乏合理的獎懲機制,定然會引發員工反彈,影響集體成果。

  另外,人都有惰性。從個人工作習慣的角度來說,如果有個「負責」機制,強迫你按時交出成果,積少成多,日後必能大成。我校女教授就秉承此項原則創立了每組三四人的「學術攻關小組」。大家專業不同,但定期開會時,必須向組員報告自己最新的工作計劃和相關成果。如研究缺乏進展,還要坦白到底什麼環節做得不到位,今後要採取何種補救措施。實行數年來,這個制度成果斐然,幫助許多同事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進展。

  人需要適度的壓力。很多時候,有壓力才有動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