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朋友說,新年,最怕親戚的問長問短。
「小櫻,你變得漂亮了,拍拖沒有?」小櫻大學剛畢業,出來社會做事不夠一年。
事前,小櫻為了化解尷尬,想了多個法子,最後決定這樣說:「剛分手了。」親戚先是一呆,然後說:「你這麼好,是那個男孩『唔識貨』,將來一定找到一個更好的!」小櫻也不計較親戚比喻她為「貨」,心底對於能盡速解決話題而暗喜。如果說還沒拍拖,不知親戚會否介紹鄰家伯伯那個做電子科技的兒子來;如果說有男朋友,一定會搶她的手機,一睹男孩的長相。也許,一段逝去的關係,既不失體面,又避開麻煩,剛好。
記得小時候,新年就是親戚之間拿小孩比較的時間。「他長得比較高。」「他成績比較好。」無視小孩們的尷尬:我成績好,但沒必要暗示堂弟成績差嘛,好像他被比下去,是我害的。長大後明白,大人們也不是有心的,跟年輕的沒什麼話題,也就只能說一些表面的客套話,變成這樣。
如今,我成為大人,也少不免俗套。「心心,什麼時候畢業?」「我小學二年級呀。」「噢,還有四年。」面對親戚的孩子,也只能表面如斯。誰叫我另外的三百六十四天,對她不聞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