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紅磡的廟宇和戲院\陳天權

時間:2017-02-08 03:16:04來源:大公網

  圖:位於行人路上的福德古廟,經常有街坊上香參拜。

  紅磡給一般人的印象,大多源自區內的地標,如火車總站、體育館和殯儀館等,除此之外便是密集的住宅樓宇。去年十月觀塘線延線通車後,相信會吸引更多區外人到紅磡遊逛,發掘它另一面的特色。

  乘搭港鐵在何文田站下車,經B1出口走過一條橫跨漆咸道北的天橋,便進入蕪湖街。蕪湖街與寶其利街平衡伸展,是紅磡兩條最早建成的街道。蕪湖街原名街市街,一直以來都十分熱鬧,寶其利街亦是商店食肆林立。區內曾先後有多間戲院,但現在看戲的人減少,只剩下寶其利街的寶石戲院。

  該戲院於一九七一年開業,仍保留當年面貌。通往大堂的樓梯旁放置了磅重機,在大堂一角展示舊時所用的放映機和座椅。最特別的是售票處使用人手畫位,是全港唯一售票未電腦化的戲院,讓人懷緬過去。此戲院曾有逾千座位,現在縮小至三百多個,但也難以全院滿座,昔日的「滿座」牌已變成展品了。

  紅磡曾是重工業區,今天已無遺跡可尋,只有民間廟宇繼續為居民提供心靈慰藉。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的觀音開庫,差館里的觀音廟最為熱鬧,裏裏外外都擠得水泄不通。位於寶其利街和船澳街交界的福德古廟也歷史悠久,七十年代尾黃埔新邨落成時,政府曾有意拆卸該廟,但遭居民反對,最終政府收回成命,廟宇得以留在行人道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