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更加政治化」的桂冠詩人莫申\作者供圖
英國桂冠詩人特德.休斯去世之後,其繼任人一直難以確定。據說,被提名者有三四人,各方面意見不一。在這種情況下,愛爾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人謝默斯.希尼獲得特別關注,但他明確表示「不摻和英國人的事」。這樣,七八個月過去,直到一九九九年五月,詩人、小說家兼傳記作家安德魯.莫申才得到冊封。莫申同詩人兼小說家菲利普.拉金是好朋友,但他沒有像拉金那樣拒絕受封,而是在就職後採取了不同於歷屆前任的做法。他表示,一是打破桂冠詩人的終身制,他只擔任十年;二是在盡桂冠詩人之責、為王室紅白喜事寫詩的同時,他要「使工作更加多樣化」,積極參與工會、慈善、公益活動,還要使創作「更加政治化」,將「公眾廣泛關注的國內外大事」入詩。二○○三年一月,在美英兩國以「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向伊拉克發動戰爭前夕,他先是公開發表談話,認為那不過是沒有任何真憑實據的藉口,美英兩國領導人隱瞞了發動戰爭的真正原因。緊接着,他發表一首僅有四行的短詩,題為《戰爭起因》。他寫道:為了「選舉、金錢、帝國、石油,還有那老爹」,他們「只知道那燃燒的火箭的嘶叫」。詩中所指很明確,美英領導人為了帝國的金錢和石油利益,總是不惜發動現代化侵略戰爭。此詩一發表,招致英國輿論一片嘩然。許多人認為,這是一首反戰詩作,矛頭直指作為美英領導人的「他們」,還有一心想推翻薩達姆政權的美國前總統老布什。一個桂冠詩人本該為政府發動戰爭進行辯解,而莫申卻反其道而行之,這不能不令英國官方感到極為尷尬。莫申並未就此而罷手。在美英聯手以戰爭手段強行推翻薩達姆政權之後,他又發表一首題為《改變政權》的詩作,利用以古喻今的方式,描述死神驅趕着軍隊佔領伊甸園、兩河流域、巴比倫,直逼巴格達,迫使那裏的政權改變。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首詩是他的「政治宣言」,意在「強烈地反對戰爭」。他這種直言不諱的反戰態度,在英國桂冠詩人中實屬空前,令英國政府極為震驚和憤怒,但又無可奈何。
莫申說到做到。二○○九年五月,任職十年屆滿,他就堅決辭去桂冠詩人一職。他在卸任之前撰文說:「過去的十年很開心,有時是既開心又為難,遭到很多這樣和那樣的指責。不管如何,還是挺下來了。」卸任之後,他一方面繼續寫詩,一方面仍經營在任期間創建的「詩歌檔案」線上專案,把當代英國詩人和詩歌的資料都整理和保存下來。
接替莫申的是卡羅爾.安.達菲女士。她的就任在英國桂冠詩人歷史上一連創造了「三個第一」:第一個女性詩人,第一個蘇格蘭人,第一個公開的同性戀者。她在接受冊封時說,這個職務簡直是負擔,年俸少且不說,從女王結婚紀念到工會集會都要寫詩,實在不勝其煩。而令她更為煩心的是,「盡心盡力寫出來的東西,恐怕根本無人閱讀」。就這樣,她一邊在大學教書,一邊寫詩。她說,她不但為女王寫應制詩,還就英國議會政治、氣候變暖、物種滅絕、空難事件、足球比賽、同性戀生活寫作「時事詩歌」,「用簡單的文字把複雜的事情描述出來」,供青年和民眾閱讀。
休斯、莫申和達菲被稱為「新一代桂冠詩人」,他們以各自不同的作為引起英國社會的關注,也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論爭。論爭涉及的問題廣泛,而最大的則是對桂冠詩人設置的質疑。設置的初衷本是出於君主鞏固其統治的需要。可是,幾百年過去,形勢大變,就君主來說,現在只是國家的象徵,是否還有必要再專設桂冠詩人為其歌功頌德;就政府而言,很難期望桂冠詩人成為官方發言人,弄不好就像莫申那樣,「政府給自己樹立一個對立面」。因此,有人建議乾脆把這一職位取消。但是,有人不同意,認為沿襲已久的桂冠詩人的歷史不能就此中斷。還有人主張作些改革,通過詩歌的寫作、朗誦和其他活動更多地傳播「人民的福音」。人多嘴雜,聚訟紛紜,英國桂冠詩人制度今後究竟如何演化,現在恐怕還很難說出個子丑寅卯。 (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