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包,就是壓歲錢,廣東人也稱「利是」,取吉利好運之意。嶺南過年派發紅包的習俗由來已久,把錢裝進小巧的紅紙袋裏,封好,多少不限,拜年時由長輩派發給未婚的晚輩。收到紅包,是不好當場拆封點錢的,那樣會被視為失禮。從小至大,我和我的孩子過年收到的紅包最多的有三百元,少的僅兩元,甚至有的包着一粒水果糖,我都不嫌棄,紅包裏面無論錢多錢少,裝的是避邪化災,平安吉祥的一份心意。
往年的春節,在網上看到一條消息:《不管是什麼紅包,搶發最多的省份都是廣東》。這不感到意外,紅包畢竟人見人愛,大有蔓延擴展之勢。以前內地過年不咋派紅包,現在也逐漸形成氣候了,經濟發達的地區,「派紅」不比廣東遜色多少。現今過年派發紅包,已不再是傳統的模式,內涵和外延都起着變化,演變成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叫「逗利是」,的是過年的喜慶,人際的交誼。不僅是家庭親友,節後企業也要發「開工利是」,甭管已婚未婚,年輕年長,只要元宵節沒過,人人都可主動「討紅」,遇到這樣的事兒,得乖乖掏給人家,焉能不?
逗的還不止這些,以往節後上班,許多員工第一件事就是「逗利是」,成群結隊一撥撥到領導辦公室,或是路遇領導圍上來,先作個揖,然後巧嘴伶齒逗趣:「恭喜發財,利是拿來」,此為重複最多的一句話,聽着順耳。也有附近外單位的人員組團跨行跨業來逗,不會白來,反正過年不打笑臉的,只有逗足了,大家才安心幹活兒。苦的是長者或有一官半職的,年年春節要出錢被逗,不是個小數目。上個春節,我大年初一值班,給節日堅守崗位的近百位員工發了紅包,還留下一些,準備節後給未得到者。之後,到外地遊玩,有意晚歸兩天,先躲開,逗逗別人。
果然,節後剛上班,一位女員工在微信群裏曬紅包,還質問:「你們為什麼不上班,我的成績只有這麼一點點。」
隔岸觀火的我,想像這位美眉逗別人不成反被逗,不由暗自發笑。數了數她曬出的紅包,有六個,於是在微信調侃:「六個不少了。」哪想這話引火焚身,她語氣鏗鏘覆我:「不夠呢,我等你回來。」這種事巾幗勝於鬚眉,不達目的不甘休,看來是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是個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