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當今的文明世界,自然想起以美、英、法、德為首的西方,想起他們的強盛,那是令許多外國移民嚮往的地方。羅斯福曾經說「美國是一個先驅國家」。坦率地說,美國的強盛必須規範領域,不能泛指。香港正在上演的美國電影《勇氣》,原名《Courageous》,講述幾位警員怎樣對付非洲裔青少年的犯罪行為。影片中的罪犯缺乏父母的愛,沒有親情,四處打砸搶掠。
二○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香港報紙《am730》報道:芝加哥市在二○一六年有四千三百餘人遭槍擊,七百多人遇難。案件主要發生在芝加哥市南部的非洲裔聚居區,也就是著名的芝加哥大學周圍。
名牌大學附近經常發生槍殺案,於我們是很難理解的。買房子如果以名牌大學為鄰,那一定是華人引以為尊、為榮、為貴的事情。一所大學形成,豪宅轉眼建起,房價往上漲,窮人搬出去,富人搬進來,房價越來越高。與之相反的是,美國的好多名牌大學,周圍的治安極差。並非每所名校,都像哈佛和麻省理工那樣環境得天獨厚。
以東部為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霍普金斯大學,周圍都是龐大的非洲裔貧民聚居區,屬於美國的下層。居民的特點是藍領多,收入低,工作不穩定,居住環境差,後代受教育程度低。那些地方糟糕的是,有孩子流落街頭、游手好閒、席地而睡,類似的現象屢見不鮮。芝加哥大學連十字路口都需要有警員不停巡邏。那是一個個看得見摸得着的龐大群體,遍布全美各大城市,包括首都華盛頓。
那次我們去耶魯大學看看,參觀完畢,我們查看地圖,研究去向。「你們去哪裏?我為你們帶路吧!」突然走來一位非洲裔男士,他一邊說,一邊拉開我們的車門準備上車。就在我們考慮怎樣應對的時候,一位女警察走過來,她詢問情況,嚴厲制止男士的行為。事後又對我們說:「有事找警員,別隨便讓陌生人隨車,很危險的。」
近幾十年,美國在諸多領域走在世界前沿,科技先進、工業發達、就業機會平等、言論自由等。多數美國人勤勞,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賺錢積累財富,改變命運。他們不嫌貧愛富,尊重那些有本事的人。出身好與不好都可能獲得機會,不因出身好而享有特權,也不因出身不好而被扼殺機會。黑人的例子有剛卸任的總統奧巴馬、前國務卿賴斯、鮑威爾等,他們通過努力改變了命運。白人的例子,有網絡上流傳的一個視頻,講述比爾蓋茨的女兒的樸實生活,那不是作秀,因為他們不依賴家庭過日子,富翁的孩子也自食其力。
話雖這麼說,但是那個龐大的非洲裔貧民群體,要靠他們自己改善貧困條件,太不容易。當年林肯總統帶領美國人民打贏一場南北戰爭,解放了黑奴。但是作為美國社會的下層,非洲裔貧民仍然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群體。那場戰爭已過一百多年,這一狀況,並沒有按社會進步的比例而改變。父輩貧困、受教育程度低,後代很難接受良好的教育,很難靠自身能力擺脫種種不利因素。欲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美國政府的路途還遙遠,且步步皆辛苦。
想想美國,比比香港,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可會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