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雞是一種很獨特的動物。牠有翼,卻不見牠會在天空飛翔,最多就是離地起飛一至兩米。雖然俗語說「雞飛狗走」,但我們從來不會見到雞以飛來逃避。雞有雙腳,卻走動不快。雖然香港俚語有雲某人走得「雞咁腳」,但實際上雞走得不靈活。雞是家禽,對人類最大的價值就是供人食用。農曆年假期前我看過話劇《慾望號雞批》,就是述說一隻被改造成十足人類的雞,如何爭取自由,企圖擺脫必須供人食用的命運。
對中國人而言,雞說不上是好朋友,與小狗和花貓絕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不論家常便飯,抑或大排筵席,雞肉乃是必備的主要佳餚,不可或缺。年夜飯或是開年飯,一碟新鮮「白切雞」更令人垂涎三尺,食慾大增。
香港人對雞可說既愛又恨。禽流感肆虐期間,港人為免染病,不惜大開殺戒,將成千上萬的雞就此銷毀。然而,即使不被銷毀,大部分雞最終的命運也是成為人類的食糧,可說最終也難逃一劫。
雞也是藝術創作的好題材,尤其對香港人為甚。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粵語電影《南北一家親》,就以本地人與內地北方人之間言語不通為題材。後來,本地笑匠許冠文拍攝電影《雞同鴨講》,藉着專門製造雞肉和鴨肉兩間食店的爭奪戰,表現現代商業和傳統行業的鴻溝。除此之外,吳君如擔綱主演的《金雞》,雖然以本地妓女為題,但實在是表現香港人百折不撓、勤奮拚搏的精神。總之,金雞新年,絕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