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晚清所製「影子瑪瑙」鼻煙壺,以公雞作主題。清代中、後期,雕刻瑪瑙作小擺件的風氣甚盛,諸如透花小香爐、蟠桃洗與福壽瓶等,皆工藝精湛。當時有不少佛教徒,知道「瑪瑙」二字乃始於佛經,故甚具好感。比較特別的,還是「影子瑪瑙」;乾隆時期已流行,廣受重視,迄晚清仍不稍衰。俗稱的「影子」,其實屬於一種巧雕瑪瑙。工藝師因材施藝,巧妙地構思和運用瑪瑙本身表面特有的天然紋理、或不同顏色,琢磨出各種「圖畫」,猶如一幅幅國畫,趣味盎然。
附圖的「影子」公雞,就是利用瑪瑙原石外層的桔紅色雕成,手法近於印石的「薄意」,但皆隱「地」,突出巧色構成的「圖畫」;刻畫細緻,影影綽綽,別具風味。壺身四周及壺頸均琢磨至潤滑光潔如玉。當然,論質比不上美玉的溫潤細結;但可觀性甚高。晚清逢新春或喜慶日子,富人喜以這種生肖「圖畫」的「影子瑪瑙」鼻煙壺作為高貴禮品餽贈。
另曾見一個以葫蘆作為「圖畫」的「影子瑪瑙」小壺以及一個用瑪瑙雕成的葫蘆形小瓶。據收藏者謂,那時民間不少人士相信葫蘆能夠鎮邪,法力無邊,把妖魔與毒物收進葫蘆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