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由孖崗山俯瞰赤柱半島全景
有關「赤柱」名稱來源,其中一個說法指背後的山崗在晨光映照下如同赤色石柱,船家以此為航標。這座山是今天的孖崗山,登上一千二百多級可達山頂,整個赤柱半島就在眼底。半島西面是赤柱灣,東面是大潭灣,兩灣都有山脈拱衛,是優良的避風港,早年吸引漁船停泊,令赤柱成為繁盛小鎮。
一八四一年五月英國人進行首次人口統計,赤柱有二千人,是港島人口最多的地方,還未計算住在船上的漁民。當時赤柱已有市集,各式商店林立。漁船主要集中在赤柱灣,灣上有三間供奉海神的廟宇,分別是天后古廟、水僊古廟和北帝廟,是漁民心靈寄託所在。
六十年代漁業最為興盛,當時有先進的捕魚方法和設備出現,但過度捕撈,破壞海洋生態,往後漁獲減少。漁民因此上岸打工,同時讓子女進入正規學校讀書。七十年代赤柱逐漸發展為旅遊區,今天基本上已沒有漁民,只有個別老人偶爾划艇出海垂釣,回味往昔捕魚時光。
當年漁民上岸,大多在天后古廟旁蓋搭寮屋居住。六十年代亦有許多內地人移居於此,形成多條村落,有人在此養豬,衛生環境惡劣。直至一九九○年房委會宣布清拆馬坑寮屋區,興建低密度的公屋和居屋,環境才有改善。二○○○年房委會在此興建赤柱廣場和重置美利樓,進一步令赤柱變成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