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歲歲年年人不同\汪金友

時間:2017-01-24 03:15:57來源:大公網

  幾天前,一個侄女打來電話,說她剛買了一輛新車。我問:「你們不是已經有了一輛汽車嗎?」她說:「是啊,這輛是專門給我買的。這樣我倆一人一輛,上班方便。」

  這個侄女是我弟弟的女兒,父母務農,收入有限,連上大學的學費,都得靠親友接濟。畢業之後,來到北京打工。後來戀愛結婚,並在幾個月前生了一個孩子。老伴講:「咱侄女命好。」而我說:「他們是趕上了好時代。」

  四十年前,村裏人無論趕集還是探親,都是靠兩條腿走路。年前年後,大路上總是人來人往。偶爾發現一輛汽車路過,則會有一群孩子追着呼喊。

  三十年前,村裏人是騎着自行車出行。那時候,誰家有一輛「飛鴿」或者「永久」,會讓小夥伴們非常羨慕。結婚彩禮「三大件」,第一件就是自行車。

  二十年前,村裏人是開着農用車探親。男人開着,老婆孩子在車廂裏坐着。雖然因為冷,要裹一條棉被,但畢竟是機動車,往親戚家門口一停,也很威風。

  這幾年,村裏的很多人,都是開着小汽車走親訪友。我算了算,僅我們兄弟幾個的兒女,就有了八輛小汽車。別說父輩,就連我們,也是不曾想到的。

  一個在縣城工作的侄子,在我們家族的親友圈裏發了兩張照片,讓在外的兄弟姐妹們猜:「知道這是哪裏嗎?」大侄女首先回話:「這不是奶奶住過的老家嗎,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想當初,我家這個地處村中心的大院,住着六戶人家,共有三十多人。而現在,老人們都離去了,兒輩們都搬出了,孫輩們都進城了。致使這所無人居住的老宅,不僅牆體斑駁,而且連大門之外,都長滿了荒草。

  每次過年回家,我都要在村裏的老街上走一圈,看看那些老房、老路、老井、老樹,也看看那些老鄰居、老同學,老夥伴。閒談中,也悟出了一個道理,那些離開農村越早的人,見到的世面和得到的機會越多。現在的生活,也比留在村裏者更為滋潤。

  可在幾十年前,離開農村又談何容易。自己跑出去,會被當作「盲流」送回來;悄悄做生意,會被當作「投機倒把」抓進去。偶爾有一個招工的機會,一般農民子女根本排不上號。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才打開了城鄉流動的閘門。

  我大概算了一下,僅我們村,現在北京工作的年輕人,就有一百人左右。他們大都是近十年中的大學畢業生,通過考試、應聘等,在城裏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而且其中的大多數人,都在北京買了房,安了家。然後再把父母接到城裏,一邊照看小孩,一邊享受現代生活。

  當年唐代詩人白居易去京都長安拜謁文壇領袖顧況時,顧況慨嘆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啊。」等看了白居易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才改口說自己是在開玩笑。而如今,看了聽了很多年輕人的闖蕩經歷之後,我突然覺得,「京城居,很容易」。因為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就業和創業的機會,實在是太多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路還是那條路,村還是那個村,而在村裏過年的人,比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卻完全不同了。其中的很多人,都曾經走南闖北,都已經見多識廣。雖然他們仍舊要回這個村裏過年,但自己的事業和希望,卻都在城裏。比起父輩來,他們最大的變化,是有知識、有經驗、有理想,有信心。相信別人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夠做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