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觀看之道》/張 泠

時間:2017-01-20 03:16:22來源:大公網

  一月二日,英國藝術評論家、小說家、畫家、詩人約翰.伯格(John Berger,一九二六─二○一七)去世,享年九十歲。令他在西方藝術界名聲大振的,是他一九七二年與BBC合作的每集半小時的四集專題片《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並有同名書發行。影片與書中的觀念革新當時人們對藝術的認知:視覺藝術(尤其歐洲油畫與廣告)不僅有美學維度,也不可避免與社會歷史背景、科學技術、資本主義、殖民掠奪、販奴貿易、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密切相關。尤其在左翼思潮和運動風起雲湧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一視角可謂恰逢其時,使此書成為視覺文化與藝術史的教材。伯格本人也被視為「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者」。

  《觀看之道》第一集用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文化評論家華特.班雅明着名文章《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觀點,認為複製技術使得油畫仿生物(如明信片)走進千家萬戶,這一方面是藝術作品的「民主化」,另一方面則更強調原作獨一無二的「靈光」(aura)。伯格也認為有些藝術史學者對作品故弄玄虛的解讀使其神秘化,拉遠與觀者的距離,及遮蔽意識形態層面。伯格要做的是「祛魅」(demystification)。第二集探討歐洲油畫史上不計其數的女性裸體畫,認為這些是男性理想與慾望的投射,將女性身體和身份客體化。這種對視覺文化的女性主義解讀也契合當時的性別反思潮流。油畫內外,也都意味着是特權階層的「私有財產」,而當代彩色攝影中光彩照人的廣告,更是資本主義社會製造的消費幻夢,至於流水線上的女工,也是被遮蔽的影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