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利是封 利是錢/鄭家豪

時間:2017-01-20 03:16:02來源:大公網

  圖:在內地普遍稱利是為紅包/資料圖片

  年關漸近,家庭主婦開始忙於辦年貨,如過年常用的冬菇、瑤柱、髮菜、蝦米、齋菜、臘鴨、臘味,除了食品,不可缺少是新年利是封。

  近年市面興起了利是封專門店,長年營業,改變過去新春前出售的習慣,專門店着重門面裝飾,擺設齊整,各式各款陳列出來,方便選擇。

  以專門店的形式出售利是封,是新興的一門行業,港島方面,灣仔及銅鑼灣較多,羅素街、恩平道、駱克道、鵝頸橋約有四五間,平日出售生日封、結婚封、滿月封、商號開張封、賀禮封,舖租負重仍能生存,可見社會大量需求。

  利是封可提供的選擇越來越多,「百家姓」最為常用,陳、李、張、黃、何……,將姓氏印在利是封面,若特別訂製,可將個人或「全家福」照片印上,選用個人喜愛的字體,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都可用上。一般是福字封、生肖封、吉祥封,雞年以雞為主圖,配上桃花、爆竹或「新春接福」、「財運亨通」的揮春。送利是的,接利是的,像運動場的接力,大家將節日的祝福傳送,家庭融洽,社會和諧,這是中國人自古至今追求的生活,利是習俗,西方社會沒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傅統文化。

  利是封的用料,隨着物料豐富變得款式更多,在專門店可以看到不同紙質製作成紋理及色調,聽店東介紹,知道紅色便有多種,如拉絲紋紅、皮紋紅、珠光紅……,以紅色為新年主調,分以不同層次的紅色,其中珠光紅比較鮮艷明亮。以前單一紅色為主沒有更多選擇。

  如有收藏利是封的愛好,從中看到社會習俗變化和經濟發展,香港五十年代的利是封,用揮春紙製作,紙質薄,體積約兩吋,甚至用紅紙包利是。利是錢一毫至二毫硬幣,到中期,增至硬幣二毫,接到五毫硬幣,稱為「大利是」,孩子高興得跳跳蹦,趕快放入錢罌。反映五十年代初社會經濟不發達,市民生活水準低。至七十年代初,工業初興,五金、橡膠、塑膠人造花、假髮廠出現,市民就業改善,收入提升,利是錢開始出現一元紙幣,仍有五毫硬幣,交錯運用。此時,社會流行一句話:「硬嘢」、「軟嘢」,互相問:「你收到硬嘢還是軟嘢?」「硬嘢」是五毫硬幣代名,「軟嘢」即一元紙幣,小孩子都希望收到大人送的「軟嘢」。到七十年代中期,硬幣利是逐漸消失,最少利是錢起碼一元。

  將要迎來雞年的利是行情,相信變化不大,普遍二十元,所謂「公價利是」,再少自感「不像樣」,也有十元利是,一般送給大廈看更人,村巴司機、清潔工人,公司派給員工開工利是一般為一百元。許多人有興趣知道,富豪利是錢多少,相信親疏有別,直屬親人,會是「金牛一隻」(一千元),關係不深「紅衫魚一條」(一百元),其他如常二十元,這與屬下員工眾多有關。

  利是封賀詞,今年加入「潮語」,即新潮語言,以投資人士為對象的有:財息兼收、入市即賺、荷包滿瀉、發過豬頭……

  以打工仔為對象的有:升職加薪、升呢發財、唔洗OT、符符碌碌、準時收工、醒目精叻、六合常中……

  其他五花八門,如:有拖冇欠、百毒不侵、肚腩冇曬。也有封面只一個立體「掂」字,意即事事順景,心想事成。利是封售價若以一百為單位,約六十五元至二百二十元,視品質而定,有些專門店設送貨服務,需買滿四百元。

  中國第一次出現利是封約為光緒末年,印刷技術進步,在紅紙上印上黃色油墨,未乾時灑上金粉,至一九三○年,七彩利是封面世。若有收藏,成為今時珍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