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界花農種植的桃花作者供圖
新春的腳步越來越近,又到一年中花事最繁忙的時候了。新界大埔、沙田、元朗的花農,忙於最後階段的培理,盤算花期,以最合適的開花時間送到年宵市場。百花之中,桃花時間感分外敏銳,早不得,過早便成殘花,遲也不可,「花開富貴」,合時桃花,需在年廿七至新春初七(人日)這段日子開放。
大酒樓、大型商場及酒店銀行,這時候多半都會派出買手開車到新界花地預購桃花。朋友在飲食集團工作,邀我同行,到大埔一處花地,見滿地都是一行行的菊花、劍蘭、百合、芍藥和丁香,另一邊則由幾排桃花。花農說,早前冷空氣持續幾天,恐凍壞花蕾,匆忙為年花禦寒,有些用膠紙包裹,或用大幅膠布覆蓋,通宵照明保暖,方使年花不受影響。友人細心挑選,看中四株挑花,高六七呎,付過定金,指定日期,日後送到集團的四家酒樓。「一樹桃花迎客來」,友人笑道,生意人喜歡桃紅滿枝頭,有精神,夠熱鬧,擺在大堂洋溢過年氣氛,客人紛紛與桃花拍照。
對花農來說,經一年勞作,此刻接近收成,寄望天氣正常,保住年花度過春節,是年的收益才有把握。若得大公司垂青,賣出四五株特大桃花,算是豐收之年。花農以市場規律,安排桃花種植,一幅花地分別種大、中、小三類,以迎合不同需要,特大的桃花,高十數呎,一般由企業預訂,身價八萬至十數萬元;中型桃花約六七呎,買家為中小商號,約價二至四萬元;小型桃花約二三呎,供千家萬戶擺放客廳,迎春接福,慶賀新年。一株巨型桃花身價十萬,背後是花農付出的汗水,需經過接近五年的培育,才成為「桃花王」,本港每年平均出現六至七次颱風,年年逃過風劫,真不容易!
花農泉叔,是我十分熟絡的朋友。七十年代本港種花業興旺,新界農作業,轉型為花卉業,農民轉業為花農。沙田、大埔林村、上水、屯門、元朗到處花地,以桃花為主的園地近百,現在只留下二十個。當時沙田酒店山下大片平地,大圍與白田,盡是種花,泉叔的花地在大圍電站附近,他住的木屋架建在花地,一座廳房廚房三合屋,門前架有上蓋的空間,他種植桃花,菊花、百合、芍藥、劍蘭、丁香,水仙,平常日半夜採摘,凌晨三時由沙田運出旺角花墟出售,養活妻子三個兒女,一頭黃狗。我們探望泉叔,提出可有什麼輕便工夫,學點種花的事情,但只怕幫倒忙。泉叔樂意安排,這樣,近十人不定期探訪泉叔做點花地的事。學到一些種花的知識,從泉叔的談話中略知新界花卉業狀況。
新界種植花卉約二十種,桃花最具經濟價值,但各種鮮花的生長料理都不盡同,除草,不能拔斷,留下草根二天後又長出草來,草吸去花的養分,影響花的品質。菊花過多葉子要摘去,長葉不長花,花蕾過密,須捨得摘去一部分,留下來的方可開出碩大的花朵,不然開的是小花。芍藥也如是,把過茂過多的花蕾花葉除去一部分,你看新年的芍藥花又大又壯,背後經過取捨,「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這是花間引出的哲理。丁香嬌小,用力正常也可能折斷脆嫩骨節,須輕力摘下來。桃花栽種複雜,花農憑經驗在每年氣候變化時掌握新春開花期。桃花的開花期只十四天,前兩月施肥、趕水(收縮水分),接着的前一個月,摘去葉子,只留一些,將養料轉給花蕾,桃樹便出現葉少花蕾密,這才是一株好桃花,到新春前後,隨着主人歸去的桃花,插在客廳,花朵布滿枝頭,配上春聯:「和風生柳綠 春色泛桃花」。
唐代詩人崔護詩句「桃花依舊笑春風」,家傳戶曉,桃花在年宵花市視為「花中之王」,家中有地方可以容納的,都會賣一株回去開個滿堂紅,展望來年更好。然而,年宵市場出售的桃花,混雜了經過凍藏的「雪桃花」,買了回去不開花。買年花不可碰運氣,要有點常識。泉叔說過,種花人將桃花分三種:茶盅腳、草妃、細葉。什麼是「茶盅腳」?它的枝椏比較向上集中,形態有些似紅酒杯;「草妃」枝葉密,幼枝向外彎張,以形態來分別。選購的方法,若枝疏而粗,花蕾疏落,不是上品。一株好的桃花,幼枝特別多,還要花蕾滿滿,樹形飽滿向外彎,到了開花期,只見紅艷不見枝,唐伯虎詩「桃花如錦柳如煙」描出了桃花綻放的美態。
新界年花產量遠不如七、八十年代全盛期,但吸收外來種植技術,不斷改進,品質較當年大大提升,花朵飽滿,顏色鮮艷,葉子青翠,為買花者愛,保持本地鮮花市場的競爭力。
種植花卉,原是本港具有發展潛質的行業,無奈受土地缺乏影響,行業日漸收縮,昔日沙田大圍、大埔林村種花的土地,現在是大廈密集,成為大圍新區及大埔康樂園豪宅。泉叔早已離開花地,唯記唐人崔護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趁春色大好,往新界逛花地,吸口新鮮空氣,不失為度假好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