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費明儀璀璨的音樂人生

時間:2017-01-14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費明儀人生閱歷豐富,事業涉獵廣泛,影響力大

  踏入二○一七年一月三日香港時間深夜凌晨,費明儀在養和醫院病逝的消息傳到多倫多時,儘管已有心理準備,但仍讓人無比傷痛。雖然理智上知道她的離開亦是人人必經之路,但四十多年的老朋友的感情又豈能輕易釋懷呢!/周凡夫 文、圖

  認識費明儀應該說是自六十年代末經常拜讀她寫的樂評開始,一九七三年她參加「中國藝術歌曲之夜」音樂會的演出,當日為寫有關音樂會的報道特別約了她做訪問,談中國藝術歌曲的特點和演唱的處理,她談得條理分明,特別是她能從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兩種文化的不同來加以分析,讓人印象深刻。

  留學歐洲 師從軒納夫人

  費明儀老家原籍江蘇省吳縣,父親是中國電影史上的著名「詩人導演」費穆,二叔費彝民是《大公報》已故社長,她於一九三一年七月八日生於天津,下有六個弟妹。她的童年在青島和上海度過,初中時丁善德成為她的鋼琴啟蒙老師,十四歲離開上海到國立南京音樂院先跟丁善德,後隨易開基主修鋼琴,並副修作曲,但未及一年便回到上海到震旦大學校外課程學法文。

  一九四九年五月全家到了香港,費明儀開始喜歡唱歌,跟隨留學比利時,其時在香港已很有名氣的趙梅伯學唱歌。當年香港唱歌人才不多,她應是香港第一個經常在音樂會中演唱中國各地民歌的女高音,幾年間便有樂評人給她一個「東方的狄安娜竇萍」的稱號作鼓勵。

  一九五二年不顧二叔費彝民反對,決定下嫁許樂群。許家四代都是基督徒,曾是大地主,為此婚前婚後她都面對很大壓力,亦見出她年輕時個性的倔強。婚後在許樂群支持下,一九五六年決定放下家庭留學法國,其後在巴黎獲得享譽國際樂壇的名師洛特.軒納夫人(Madame Lotte Schoene)收為入室弟子。

  費明儀跟隨軒納夫人習唱整整三年,關係親如母女,不但學到一流聲樂家應懂得的一切,並領悟了許多生活處世的道理,認識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音樂家,一九五七年及一九五八年還在老師帶領下,兩度參加奧地利薩爾茲堡(Salzburg)藝術節演唱,一九六○年在巴黎藝專(Schola Contorum, University Of Paris)畢業那年的七月,三度獲邀在薩爾茲堡藝術節登台,為她的音樂事業留下了難忘的記錄。

  留學歐洲,既讓費明儀在名師提攜下於歌唱藝術上有了新的認知,建立了人生的藝術追求方向,一九五八年夏天在奧地利提爾洛(Tyrol)山區決志信主,而婚姻與歌唱藝術,讓她認識人生的職責,和方向目標。

  海外巡演 樂壇打響名堂

  當日費明儀學成如留在歐洲發展,可能會成為國際巨星;其時許樂群留在香港做生意已打好經濟基礎,費明儀衡量了很久,要對丈夫、家庭負責,一九六○年決定回港發展。她回港後,很快便鋒芒畢露;她在香港的演出活動範圍很廣泛,除了正式音樂會,還在學校、社區、教會、電台、電視演出,很快就有了很高知名度,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應邀到馬來西亞、美國、新西蘭、新加坡、台灣等地登台。

  一九六四年四月在東馬沙撈越為當地的慈善機構籌款,在古晉大音樂廳演出兩場,是費明儀學成返港後的首次海外演出。一九六五年橫貫美國東、西岸,為期三月的巡迴演出,是她在海外巡演歷時最長的一次,踏遍西岸加州、華盛頓州、俄勒岡州,還有中部的堪薩斯州、科羅拉多州,東部的印第安納州、俄亥俄州、伊利諾州、弗吉尼亞州,共舉行了二十五場音樂會,部分演出節目安排在NBC、CBS電視台播映,還在不少電視和電台中演唱,曲目包括歌劇和神劇的宣敘調與詠嘆調、德國藝術歌曲、法國現代歌樂,還有美國、法國和中國的民歌;所唱語言包括德、法、英、西班牙、意大利,當然更少不了中文。演出場地多式多樣,演出服裝共有二十四套,全是絲質、織錦,或厘士的中國旗袍,沒有西式長裙。

  一九六八年三月到訪新西蘭,參加第八屆奧克蘭國際音樂節(Auckland International Festival),是費明儀六十年代另一次重要外訪演唱。當日在奧克蘭停留九天,活動很多,接受電視、電台訪問及演唱外,還和擔任鋼琴伴奏的梅雅麗夫人作了兩次專題演講,在「花卉節」(Rhapsody of Flower)開幕擔任獨唱。三月二十日在市政府音樂廳舉行獨唱會,上半場選唱了意大利歌劇的詠嘆調、德國藝術歌曲,和法國作品;下半場全部介紹中國藝術歌曲和中國各地民歌。

  訪問新加坡始自一九六九年在新加坡大會堂舉行的獨唱會,上半場唱了西方的歌劇詠嘆調、藝術歌曲,下半場是各國民歌,法國、愛爾蘭、西班牙的民歌外,還有中國各地民謠。第二年(一九七○年)再度在新加坡大會堂舉行獨唱會,仍由佳音合唱團主辦,為合唱團籌募基金。第三年(一九七一年)重訪,更特別要求她多唱中國歌曲,上半場選唱中國的藝術歌曲,包括林聲翕、黃友隸、林樂培的作品,下半場則是中國民歌,合共二十首之多。這三次訪問,讓費明儀和當地音樂界建立良好關係,為其後兩地安排音樂交流活動打下了良好基礎。

  這些海外演出,大大擴闊了費明儀的文化視野和生活面,並豐富了她的人生經驗,既是自我實力的鑑定,亦讓她慢慢建立起一種使命感,覺得應該負起介紹中國音樂文化的責任,讓她開始研究如何去推廣中國藝術歌曲和中國民歌的課題。

  辦合唱團 推廣中國歌樂

  六十年代既是費明儀外訪演出的年代,也是她建立音樂事業的年代。她回港後,除了仍參加趙梅伯的香港樂進團,一九六四年更在梅雅麗夫人鼓勵下,和學長薛偉祥的支持下成立明儀合唱團,自此合唱藝術成為她在音樂上致力的重要方向,五十多年來,無論她的人生之路如何起伏,但合唱團始終放在首位。

  明儀合唱團每次音樂會費明儀都要求做到盡善盡美,要求有最漂亮的場刊、最漂亮的海報、最漂亮的服裝。五十多年來演出二百餘場,每次都悉力以赴,而且選曲多樣化,每次更特別選用內地、港、台等地作曲家的優秀作品,也常邀請作曲家為合唱團創作新曲,對香港的現代音樂(特別是在歌樂)創作推動發展上着力尤多。

  在明儀合唱團三十六周年音樂會場刊中,費明儀以《我與音樂》為題,談到合唱藝術的作用和重要性:「『合唱藝術』不僅使我的音樂視野擴大,同時它更令我悟徹了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一個合唱團除了同聲、同氣歌唱之外,還要同心,一個合唱團的負責人(或指揮)務必洞察和了解每一個團員的需求和心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莫大學問,因為,除了『音樂』,彼此之間的忍讓,扶持和友善,都會促使一個合唱團能夠持久和有良好表現的重要因素。」為此,她一生努力不懈在香港推動合唱團活動,並將明儀合唱團放在首位!

  費明儀六十年代的外訪演出,最重要的其實是一九六六年十二月的首次台灣登台。在台北、台中及高雄舉行了四場轟動一時的獨唱會,又因費明儀和費彝民的關係,加上選唱中國民歌,帶起了當時台灣同胞的思鄉之情。當日費明儀能打破「禁忌」,全因《聯合報》王惕吾,和她在法國留學時結交的台灣作曲家許常惠兩人的力保,才能將中國民歌帶到台灣去。

   音樂為媒 兩岸文化交流

  費明儀這次以中國民歌打破兩岸阻隔的僵局,自然成為大新聞,她的中國民歌大受歡迎,一九六九年再在台灣登台,選唱二十七首歌曲,中國民歌佔了一半;一九七○年更將明儀合唱團首次帶到台灣演出,一九七三年及一九七六年她更獲台灣的中國廣播公司邀請,參加在台北主辦的第三屆和第六屆中國藝術歌曲之夜,被稱譽為「民族歌后」,名聲之強,一時無兩。由此她在台灣建立的人脈關係,亦促成一九八一年三月亞洲作曲家同盟(ACL)在香港舉行大會及音樂節時,在她一手安排下,讓兩岸三地作曲家共聚午餐,打破當年兩岸文化阻隔的僵局,打開了兩岸音樂交流的歷史性新局面。

  到七十年代末,大陸續步開放,她在兩岸的音樂、文化交流活動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亦為她的歌唱事業開拓了新的天地,更讓她在兩岸三地的音樂文化交流上擔當了一個歷史性的角色,甚至將她的音樂事業發展推進到學術研究的層面。其後更着力邀請內地的音樂家來港交流,如指揮家黃貽鈞、鄭小瑛,作曲家丁善德,聲樂界前輩周小燕,學生時期的譚盾、葉小鋼,剛出道的青年指揮余隆等等第一次到香港來,都是費明儀邀請、安排、接待,在經濟上全力作出支持。

  心臟病是費家的遺傳病,費明儀早於一九六六年首度赴台演出時便曾病發;到一九九九年的心臟病發入院,和病魔奮戰近一年半出院後,意想不到的是她仍活力如昔,到處仍能見到她的身影,仍勤於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不過,近幾年來她的健康情況已日差,曾多次進出醫院,但去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晚上和她一齊出席首屆全球華人傑出青年頒獎禮及晚宴,她仍然談笑風生,精神狀態仍很不錯,未見有任何疲態,雖然她表示身體的老毛病仍困擾她。及至十二月筆者外遊多倫多後,才獲悉她在筆者離港前一天(十二月十七日)進了養和醫院。

  當時入院是因為她感到氣促、胸口至胃部不舒服,進食時作嘔;入院後翌日還發燒,檢驗發覺小便有菌,即打抗生素;但退燒後氣促依然,血壓偏低,但檢查肺部並無積水,打了「通血管針」,情況好轉;留醫一星期後,確定有膽石,碎石令膽管發炎,但不太嚴重,食藥消炎,但仍氣促,心臟仍較弱,調整用藥後,還安放了心臟儀器來監察心跳,但病情仍然反覆,到一月二日,病情惡化,呼吸困難,要用儀器幫助呼吸,最後急性心肌梗塞,遽然長逝。

  回顧費明儀一生事業,作為音樂家,涵蓋了歌唱、教學、指揮、音樂評論、研究、行政、策劃;她在香港超過半個世紀的生活中,還涉及了社會活動、宗教、政治、商業等不同範疇,將藝術和社會並融。人生閱歷之豐,涉獵範疇之廣,影響之大,如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亦確是難有後來者了。 (上篇)

  附記:喪禮將安排在九龍紅磡世界殯儀館地下世界堂舉行,十六日守靈,晚上八時安息禮拜,十七日早上十時舉行大殮儀式隨即出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