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平民饃饃/張金剛

時間:2017-01-12 03:15:56來源:大公網

  饃饃,即饅頭;而我更願如此親切地稱呼。順口而出的一個疊詞,帶着濃濃的鄉音鄉情,摻雜着根植心底的鄉土情愫,從生我養我的田野村莊而來,從尋常百姓的灶台蒸箅而來,載滿了回憶、溫暖和故事。

  緣此,向來對饃饃情有獨鍾,鍾愛其光滑圓溜的可愛外形、雪白蓬鬆的色澤質感、噴香沁人的濃郁味道,更鍾愛其餐桌百搭的低調品性,親和樸素的平民氣質。一家人,蒸上一鍋兩鍋饃饃,作為全家足可依賴的主食,日子再辛苦、再輾轉,也可過得踏踏實實、和和美美。

  蒸饃,母親最拿手。上次蒸饃留下的麵起子,已風乾變硬;取出、掰碎、浸泡,稠密的孔洞吸入溫水,慢慢軟化成糊。深藏其中的酵母,似是啟發麵糰膨脹的神奇密碼,一絲絲被喚醒、激活。母親懂得起子的脾性,用恰到好處的力度,將其與麵粉熨帖融合,拆成水潤光滑、軟硬適度的麵糰。這一切全憑經驗拿捏,母親卻因天長日久而深諳其道。

  拆好的麵糰,放置陽光裏、爐灶旁、火炕上,交給時間,靜待麵發。酵母與麵糰在溫度的作用下發生了什麼,只有它們知曉。時間一到,麵糰已發好至滿盆頂蓋,散發着酵母獨特的幽香;端在手上,面盆似乎也輕省了些許。鹼水、新麵粉,與發好的麵糰二次反覆拆和,蒸饃用的麵才算完成。普通家裏,一直沿用起子發麵、和鹼水拆麵的傳統手法,如此蒸出的饃,味道才更純正,更有滋味。

  擺開案板,將麵糰用力揉搓成長條,揪出一個個麵劑子;雙手將其揉成半球形的饃,一個個整齊碼在排子上。揉好的饃,需要擱置一段時間,方可發得更通透。其間,便可燃起灶火,燒水、備蒸箅;待水燒開、饃發好,一鍋饃饃即刻開蒸。約二十多分鐘,大火、蒸汽,讓箅上的饃慢慢成長熟透。揭開鍋蓋,熱氣裹挾着清香噴面而來,直衝屋頂;瞬間,饃香瀰漫,令人垂涎欲滴。

  母親趴在鍋沿,將一個個宣騰騰的饃,麻利地取出。此時,站在身後的我,早已按捺不住,抓起一個,躲在一旁,大口大口吃起來。那鬆軟的口感、特有的香味,着實讓人沉迷忘形,終生念想。有時,母親還會在蒸饃時,捎帶着蒸幾顆紅棗、土豆,幾塊紅薯、南瓜;或者變着花樣蒸幾個花卷、棗饃,幾個豆包、糖包,極具誘惑,甚是解饞。

  與饃饃搭配的,既家常又任意。簡單點,隨意一根醃蘿蔔、一枚鹹雞蛋、一碟酸泡菜、一塊醬豆腐,便可就着饃饃足以果腹,繼續忙活。複雜點,多複雜都成,只要有閒情,做一桌菜,都可配主食饃饃。最喜燉一鍋燴菜,豬肉、白菜、土豆、豆腐、海帶、粉條、蘿蔔,經過長時間熬燉,肉酥爛、菜入味,葷素兼備,與饃搭配,堪稱饕餮;再來一碗小米粥,或雜糧粥、南瓜粥,暖心暖胃,唇齒留香,此乃家宴絕配。

  當年求學,離家較遠,便帶了饃饃、鹹菜充當午飯;有時,母親還將饃饃切片,油煎或用炭火烤糊讓我帶上,以妨吃時着涼。中午,一幫夥伴圍在一起,分享各家饃饃,並以吃了幾個作為竄個兒長身體的佐證,成為一道風景、一份回憶。成家後,母親、岳母時常蒸一鍋饃饃送來,餾着吃、炒着吃,隨饃而至的是永遠扯不斷的暖暖親情。

  遇有重要日子,蒸上一鍋饃饃,自是傳統,又頗具儀式感。婚喪嫁娶、喬遷滿月等等,主家都會設宴款待親朋鄉鄰,饃饃方便實惠,必不可少。每年春節,母親都會蒸上幾鍋饃饃,點上寓意「錦上添花」的紅點,一直從初一吃到十五;並且饒有情趣地蒸上一鍋花饃,如蓮花等花朵,若兔狗等動物,維妙維肖,用以裝飾或祭祖,祈願來年有個好彩頭。

  平民饃饃,以平民姿態,走入平民之家,滋養布衣百姓,極具煙火氣息和普世情懷,成為平民的質樸食糧,一生所愛,歷久彌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