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保護聽力三部曲/大公報記者 湯艾加

時間:2017-01-09 03:15:26來源:大公網

  圖:游泳或沐浴時佩戴特定的耳塞,可防止耳道入水引發中耳炎/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

  除了視覺、觸覺外,聽覺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今期,記者訪問了聽力學家沈怡(Eed Shen),讓大家了解有關保護青少年以及嬰幼兒聽力的方法。

  未成年人的聽力問題主要可分為失聰及弱聽。其中失聰的定義是無法聽到100分貝或以上的聲音,而未成年人的失聰大多以先天性失聰為主;而聽力閾值在25分貝以上可歸類為弱聽。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據資料顯示,現時全球弱聽兒童與健聽兒童比例約為1:1000。

  弱聽可分為傳導性弱聽、感音神經性弱聽及混合性弱聽。傳導性弱聽是由於外耳及/或中耳損傷或阻塞,引致傳送的音量下降而造成,成因包括中耳感染、中耳發生黏膜炎、耳垢堵塞、鼓膜穿孔或聽小骨受損。感音神經性弱聽是內耳耳蝸及/或聽覺神經受損所引致,使傳送的音量下降及音質模糊。這類型的聽力損失可能是由於細菌或病毒感染內耳、自然老化、過度暴露於高噪音或極響亮的音樂環境中所造成。混合性弱聽,即傳導性弱聽混合感音神經性弱聽。其中,部分傳導性弱聽可被治愈。

  弱聽對於兒童來說,最大的危害是影響其語言溝通及發展的能力。故此,沈怡建議弱聽兒童的家長宜積極為子女配助聽器,以確保患有弱聽的耳部神經不會因長時間得不到外部聲音的刺激,而出現退化現象。

  隨着科技的進步,助聽器的功能亦越來越數碼化,具有對所處聲音環境的自動調節功能。同時,助聽器有多種類型,主要包括深耳道式、耳內式、迷你耳掛式、耳掛式,其中深耳道式體積最小,多用於成人。對於三歲及以下的幼童,從安全因素考慮,建議使用耳掛式助聽器,因耳掛式助聽器有指示燈,可提示家長或老師兒童是否可清晰聽到外部的聲音。而兒童佩戴助聽器後,在他們的發育階段,建議一周覆診一次,成年後(約18歲)則可一年覆診一次。為減少兒童因聽力原因引致的其他問題(如語言、溝通等),沈怡表示,家長應盡早帶子女進行聽力檢測。

  沈怡介紹,保護聽力有三個主要的方式:1、減低所聽聲音的分貝。一般來說,在80分貝的環境下,停留時間若超過25小時,耳神經細胞便會受損,在90分貝的環境下,不可超過2小時,而在100分貝的環境下,不要超過15分鐘;而在使用耳機聽歌時,最好遵循60:60法則,即音量調節在播放器輸出音量的60%左右,聽歌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2、對於中耳易發炎的人群(特別是6歲以下的兒童),在游泳或沐浴時最好佩戴特定的耳塞以防止耳道入水;3、不要自行採耳,若耳垢屬於「米糠」型耳垢,可通過每日在耳部滴一滴橄欖油的方法,數日後耳垢便會自行排出,切忌使用棉簽清理耳垢,因棉簽可能會令耳垢越積越入而無法清理乾淨。若耳垢情況嚴重,建議向耳鼻喉科醫生尋求治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