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冬日必吃煲仔飯/張 茅

時間:2017-01-08 03:15:30來源:大公網

  圖:羊腩煲是深受港人喜愛的一道冬日煲仔菜/資料圖片

  北風凜冽,寒氣逼人,悠然想起油尖旺區平民街頭的煲仔菜、煲仔飯。一家家的街坊食店,一排排的路邊食檔,紛紛趁冬季寒冷之際推出風味獨特的「煲仔系列」。對於港人而言,冷風吹來,想吃些東西禦寒,煲仔飯也正合時宜。

  廟街煲仔飯款式四十

  走出油麻地站,轉入榕樹頭廟街,即見掛滿路邊的燈光五光十色,把街頭照得如同白晝,遊人熙攘,馬路中央擺着化妝品、玩具、皮手袋、珠寶首飾、電子遊戲機等等攤檔。人流前面,熱氣騰騰,升起一陣白煙,香氣撲鼻而來。距離丈外,一排金字形帳篷在路邊架起,裏面坐滿食客,飯菜香是從這裏飄來,很大的街邊食檔,專門供應煲仔飯。帳篷下的食客,面前一人一煲,吃的都是煲仔飯,幾十個煲仔飯一時揭開蓋子,熱氣騰升,香味四散,着實十分吸引,引人垂涎。

  這一段路,便有幾家飯店、幾處路邊大牌檔主打煲仔飯。走到其中一家,座位由店內伸至店外,只在店外,便有近十張長枱,坐滿數十食客,牆上貼着丈長的菜牌,寫得密密麻麻,提供四十二種煲仔飯,常見的如鳳爪排骨煲仔飯、臘腸雞煲仔飯、薑葱魚腩煲仔飯,另外推薦「五大名煲」:白蟮煲仔飯、北菇滑雞煲仔飯、章魚肉餅煲仔飯、牛腩煲仔飯、田雞煲仔飯。

  廟街雖說是平民化消費的地方,也可吃到高級煲仔飯,以傳統口味配搭西式食材,創新為中西合璧的煲仔飯,用和牛配中國臘鴨,加入南瓜,採用珍珠米,以昆布汁代替甜豉油。還有意大利式煲仔飯,則以龍蝦配帕爾馬火腿,加入紫薯粒,蛋花汁。雞煲飯配松露,以雞油及松露油煮飯,中西融會,別有風味。消費價每煲一百元至二百多元,迎合年輕食客。

  煲仔飯的煮法必須掌握飯焦的炮製方法。老師傅有五大要訣:一、採用炭燒,不用煤氣爐;二、採用瓦罉,不用鐵罉;三、採用自製甜豉油;四、轉動飯煲,用慢火烘出飯焦。整個過程,主要控制火候,以同一溫度,不時揭開煲蓋,觀察飯水成分,判斷飯焦的結成,不停用手將瓦煲轉動,使瓦煲全方位受火。

  煲仔菜平民「冬之戀」

  煲仔菜與煲仔飯是一對孖生兄弟,各有性格,風味不一樣。煲仔飯以飯為主題,煲仔菜講的是色香味,以廚藝全方位製作,兩者皆是冬季佳品,香港平民飲食文化的「冬之戀」,北風起兮,煲仔菜香。

  我偏愛傳統的羊腩煲與啫啫雞煲。七十年代,羊腩煲盛行,港澳碼頭還是一幅填海空地,日間停車場,晚上燈火通明,擺滿食檔及雜貨,羊肉檔有兩家,小煲五元,大煲十元,先送來大火通紅的小炭爐,再來羊腩煲、生菜、腐乳醬,圍爐而吃,香噴噴熱騰騰的,加一碗糯米飯,二両白米酒,只羨酒肉不羨仙,暖着身子歸家。

  今冬的羊腩煲,酒樓、飯店、街頭食檔取價不菲,光顧街邊檔,一煲羊腩約二百八十元,酒樓過三百,再不是平民食物。啫啫雞煲是「長壽煲仔菜」,六十年代至今不衰,用足夠薑片蒜頭猛火起煲,倒入雞塊爆至金黃色,蔥香、蒜香、肉香混為一體,然後加入大量蔥條,加蓋焗二三分鐘,原煲熱辣辣上枱,打開蓋仍聽到熱力迫出來的滋滋聲。

  油麻地平民煲仔菜,包括有傳統的臘腸滑雞煲、鳳爪排骨煲、牛腩蘿蔔煲等,價錢也比快餐店動輒三四十元碟頭飯相對便宜一些。若想吃好些,則可選擇薑葱焗蠔煲、蒜子火腩煀蟮煲或者火腩扣魽魚煲等。

  缽仔禾蟲傾倒眾生

  缽仔菜,也許是煲仔菜的衍生吧,只一味「缽仔焗禾蟲」,已傾倒眾生。上至書生紳商,下至鄉里巴人,無不說好。做法看似簡單,撒下鹽粒,禾蟲爆破成漿,加入雞蛋、蒜茸、陳皮、油條、欖角,攪拌載入瓦缽,蒸熟後,放在炭爐上烘焙,加入葱花,將水分蒸發,底部起焦,面上呈硬狀,此時,香氣撲鼻,引人垂涎。

  禾蟲全身蛋白質、維生素,視為壯身美食。牠在禾稻的根部生長,清代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著作中推介稱:「禾蟲自稻根出,潮漲浸田,因乘入海,日夜浮沉,蒸為膏,甘美益人。」詩人黃廷彪在《惜陰軒吟草》載〈見食禾蟲有感〉詩一首:「一截一截又一截,生於田隴長於禾。秋風鱸鱠尋常美,暑月鰣魚亦遜其。」詩人認為,鱸魚鰣魚雖好,難比禾蟲甘飴。

  聽說失收多時的禾蟲,今年又再出現,而且肥大,市上每斤售價二百八十元至三百元,飯店一缽售價三百多元,本港市面少見,要吃過關往深圳。友人介紹油麻地街頭「缽仔焗魚腸」可充作禾蟲,主意不錯,聊勝於無,雖說是東施效顰,我樂意一試。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