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在快餐店被兒子撕心裂肺地叫了一聲大名後,我發誓要給自己弄個代號,以備不時之需。當日兒子排隊點餐,輪到他時,發現找不到八達通付錢(原來車進停車場過閘時,他一個「好手勢」,把八達通扔回了車廂內)。於是大庭廣眾面前,失驚無神直呼母親大名,在我聽來甚為不敬。他辯解說自己連呼幾聲媽咪我沒反應,才被迫叫上了名字。雖小事一件,也暴露兒子不善執生。而那一刻我決定:好賴一定要取個英文名。
假日和一伙男女老少去到海邊,玩起了沙灘排球,彼此得意忘形,英文名呼來喚去的,唯獨叫到我時,個個都正了正神色,我便明白自己有多不同調。那一刻有個清脆而溫柔的聲音從心底浮起:莎尤娜。唉,我應着。我就叫這個英文名!
當時並無斟酌,就是愛聽這個音節,尤其喜歡其中那股俗氣。兒子英文名是他父親取的,近乎漢名音譯取了個吉米(Jimmy)。有次我向一位世伯介紹時,他當場就說:「嗬嗬,花生農!」他指的是花生農出身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我侄女的英文名叫伊娃(Eva),不知誰取的?情急時,多喊幾聲不就成了「伊哇!伊哇!」取英文名,有講究也有很多忌諱,切不可盲入誤區。據說,Candy、Cherry、Brandy等,這些在英語系國家,多半是色情女郎的名字,哇,遍布陷阱。
身邊也見很多港人甚至國外回來的都無英文名,那份執著讓我肅然起敬。但原諒我無法奉陪,我受不了在大庭廣眾前被人大叫受之父母的中文名。好哩,記得叫我「莎尤娜」(Shay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