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皇家冰窖與冰箱/左遠波

時間:2017-01-04 03:15:56來源:大公網

  圖:(圖六)清乾隆 掐絲琺瑯冰箱。右圖為掐絲琺瑯冰箱上的「大清乾隆御製」款

  世界上最早的電冰箱製造於一九二三年,中國的首台冰箱則於一九五八年問世。如今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早已融入了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可是卻很少有人了解,其實早在明清時期,冰箱便作為一種重要的祛暑器具,在皇宮裏就已經被廣泛使用了。當然,那時的冰箱並不用電,而是使用冬季儲存在冰窖中的天然冰塊。

  用冰消夏 歷史悠久

  中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寒冷,冬季儲藏冰塊供夏季使用的風習,由來已久。早在周代就設有「凌人」官職,專門掌管採冰、儲冰和用冰之事。當時藏冰的冰室稱為「凌陰」,相當於後來的冰窖,建築構造已經比較科學,可以把冰保存到夏天;夏日專門存冰的器具則叫「冰鑒」,用銅製成,存放食品可以保鮮,作用如同今日之冰箱。(見圖一)考古發掘中也曾發現冰窖遺跡,時代最早者為東周時期。

  《詩經.風.七月》中,亦有「二之日鑿冰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早)獻羔祭韮」的詩句,說的是周人於臘月採冰,正月往冰窖裏存冰,二月用冰鎮的羊羔肉和韮菜上供祭神。王者還常常將冰頒賜給群臣,用來防暑降溫、製作冷飲及食品保鮮。春秋末期,在諸侯的宴席上就出現了冰鎮米酒。

  到了唐代,市場上開始出現賣冰的商人。大詩人杜甫的《陪諸公子丈八溝》中,有「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的詩句,稱自己在長安丈八溝喝到了貴公子調製的「冰水」,吃了歌妓親手做的蓮藕。只是當時藏冰不易,價格昂貴。宋代冷飲更為發展,人們把果汁、牛奶、藥菊、冰塊等混合調製成冰凍的飲品,名叫「冰酪」,大約與今天的刨冰相近。北宋汴京的「砂糖冰雪冷元子」、南宋臨安的「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大約都屬於此類。元代商人在冰中加蜜糖和珍珠粉,提高了冷飲的質量。元世祖忽必烈更用牛奶和冰水製成冰雪狀食品,《馬可.波羅遊記》稱之為「冰奶」,實際上就是今天的「冰淇淋」的雛形。

  明清時期,不僅宮中在盛夏時節大量用冰,而且民間用冰也已相當普遍。人們吃刨冰,含冰核,想來應該十分愜意。清代的冷飲花樣繁多,其中以「冰鎮酸梅湯」最負盛名。這種上好的夏日飲品,經清宮御膳房改進後又傳入民間,具有除熱送涼、祛痰止咳和生津止渴等功效。北京的大街小巷、乾鮮果舖的門口,隨處可見賣酸梅湯的攤販。

  採冰窖冰 服務宮廷

  舊時夏日用冰,都取自冰窖。到了清代,冰窖又可分為三種,即官窖、府窖和民窖。

  官窖即官方建立和管理的冰窖,特供宮廷和官府用冰。朝廷特設滿、漢冰窖監督各一人,掌管藏冰、頒冰等一系列事務。當時北京城共建有四處官窖,總計達十八座之多,主要用於宮內各處的消暑降溫、防止新鮮食物變質和冷藏各類祭祀大典的祭品,並供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官員和皇族貴胄。

  府窖即專門為王府建立的冰窖。但並非所有的王府都有資格建窖儲冰,而是只有少數幾位曾為朝廷立過汗馬功勞的「鐵帽子王」,經皇帝特許後才能建立府窖。所以,儘管當時北京的王公府第很多,但府窖卻只有六處。官窖、府窖均由內務府和工部共同管理,經費全部由國庫承擔。

  民窖則是由商民設立,專門用於商業經營的冰窖,官窖藏冰不敷用時也從民窖採買。

  各冰窖儲藏的冰塊,都是冬季從河、湖中開採的天然冰。(見圖二)每年立冬以後,要先期「涮河」,即撈去水草雜物,開上游閘門放水沖刷,再關下游閘門蓄水。冬至後半個月便開始在紫禁城筒子河、北海及中南海、御河等處採冰。工部都水司有採冰差役定員一百二十名,人手不足時還要加僱短工。每次都選取明淨堅厚的冰塊,切割成一尺五寸見方,每塊重量約八十千克。採過冰的水面再次封凍後,還可以繼續開採。採得之冰,先由短工運至冰窖,再由技術熟練的差役由裏向外、由下到上,一直碼放到窖頂,然後便封閉窖門。夏季供冰時間也有明確規定,即從舊曆五月初一開始,至七月三十截止。

  今天,冰窖早已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昔日窖址大都湮沒無存或僅存地名。值得慶幸的是,紫禁城內尚有四座官窖保存基本完好,景山西門外也有兩處殘存。

  紫禁城內冰窖坐落在隆宗門外西南的造辦處外,現存的四座形制完全相同,均為南北走向的半地下形式。外表與宮內一般規格的建築無異,黑筒瓦元寶脊,硬山頂,灰色牆面,無窗,只在山牆兩端各開一券門,從門洞拾階而下可至窖底。地下部分深約一點五米,窖內淨寬六點三六米,長十一點零三米。地面滿鋪大塊條石,一角留有溝眼,融化的冰水可由此流入暗溝。四壁自下而上先砌一點五米高的條石,再砌條磚至二點五七米高,然後起條磚拱券,形成券頂。窖牆厚達二米,隔熱效果極佳。目前,這四座冰窖已被故宮博物院闢為「冰窖餐廳」,正式為遊人提供餐飲服務。(見圖三)

  景山西門外冰窖名為「雪池冰窖」,位於今北海公園東門外的雪池胡同,胡同亦因冰窖而得名。目前殘存有兩座,均屬於半地下式建築。地上部分邊牆長約二十米,寬約十米,牆高僅一米有餘,山牆最高處亦不過四米。硬山式屋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修復後改覆灰瓦),為皇家建築的特有標誌。兩端山牆上各開一個寬一米、高二米的拱門,有台階通往窖底,裏面以條磚起券的拱頂。牆體、屋頂很厚,故此密封隔熱性能很好。據說,附近居民曾在裏面存儲新鮮的蔬菜和飲料,效果十分理想。(見圖四)

  清宮用冰 逸聞種種

  舊時官府署衙多有夏令頒冰、賜冰的習俗,並被視為統治者實行「仁政」的重要舉措之一。清代北京各衙署官員都按各自的級別,領取皇帝賜給的冰票,然後憑票領冰,從入伏一直持續到立秋。此外,官府還在北京正陽門、崇文門、阜成門、安定門、地安門、朝陽門、東直門、西直門、德勝門、宣武門各城門外,以及東四、西四牌樓,東單、西單牌樓前設暑湯十四處,以供京城軍民消暑。當然,夏日用冰最多、普及程度最高者,則非宮中莫屬。皇帝本人就有不少詠嘆夏日用冰的詩句,如乾隆帝《冰椀》:

  浮瓜沉李堆冰盤,晶光雜映琉璃丸。

  解衣廣廈正盤礴,冷彩直射雙眸寒。

  雪羅霜簟翩珊珊,坐中似有冰壺仙。

  冰壺仙人浮邱子,朝別瑤宮午至此。

  古人點石能成金,吾今化冰將作水。

  詩中說到把冰塊放在宮殿內降溫和用來冷鎮食物。其中,「冰椀」就是用碗盛裝的各類冰鎮水果,藕、蓮蓬、菱角等河鮮,以及其他各種甜食小吃。

  皇帝夏季外出巡幸、狩獵,地方官員一般也都為其準備大量冰塊。

  晚清時,慈禧太后最喜歡的消暑小吃是「甜碗子」,包括甜瓜果藕、百合蓮子、杏仁豆腐、桂圓洋粉、鮮胡桃、棗泥糕等。如甜瓜果藕,不是把甜瓜切了配上果藕,而是把新採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裏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冰鎮後食用。其他如冰鎮酸梅湯、果子露,當然就更不在話下了。為太后服務的當差者,有時則仗勢欺人,橫行霸道。當時頤和園用冰均取自海淀冰窖,據說運冰的車套了一匹瞎馬,趕車的是個獨眼龍。每當蓋着畫龍黃布御冰車走到狹窄的路段時,其他車輛行人必須趕緊讓路,否則它便橫衝直撞。所以當時有「三瞎」,即「瞎人、瞎馬、瞎橫」之說。

  冰箱珍品 回歸故宮

  清代宮廷已經普遍使用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鑒」演變而來的。它們一般為木胎,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狀,上面以厚木板為蓋,腰部上下箍銅兩周,箱的兩側設置便於搬運的銅環,四條腿足,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濕防潮。

  這種冰箱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結構科學合理,與現代冰箱有異曲同工之妙。箱內一般採用導熱性較弱的鉛或錫為裏,這樣既能起到較好的隔熱效果,延長天然冰的使用時間,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蝕木質箱體。蓋板通常為兩塊,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使用時可將活板取下,先在箱內放入冰塊,然後便可以將瓜果、飲料等食物鎮於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隨時排放冰水,保持箱內清潔;箱蓋則雕有鏤空的通氣孔,用於散氣通風,在保鮮食物的同時,亦可借助裏面排出的冷氣降低室內溫度,進而起到「空調」的作用。(見圖五)

  由於冰箱的成本較高,使用場合主要限於宮廷和上層權貴之家,因此流傳至今的實物並不多見。目前,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冰箱同樣為數不多,其中一對清代乾隆年間御製的掐絲琺瑯製品,更是獨具特色,非常值得一提。

  這對掐絲琺瑯冰箱大小、形狀完全相同:每件箱重一百零二千克,高四十五厘米;上下均呈正方形,其中口部邊長七十二點五厘米,底面邊長六十三厘米。箱體為木胎、鉛裏,表面均採用掐絲琺瑯工藝。蓋面和箱體四周為纏枝寶相花紋,底面為冰梅紋飾,色彩艷麗,工藝十分精湛。蓋的邊緣採用鎏金工藝,並飾以「大清乾隆御製」款。箱底一角留有一個圓形小孔,蓋面則有兩個銅錢狀通氣孔。箱體兩側共有四個堅固的雙龍戲珠提環,造型別致美觀,便於搬運抬放。此外,每件冰箱還配有一個高三十一厘米、重二十一千克的紅木箱座,四角包鑲獸面紋飾,座的造型與工藝同樣別致、精細,與安放其上的冰箱渾然一體。(見圖六)

  與其他質地的古代文物相比,琺瑯工藝品數量較少,且多用於製作瓶、碗、爐、盤等小型案頭擺設,而與這對冰箱類似的大件生活用具則十分罕見,其文物價值很難用今天的市場價格加以衡量。然而如此珍貴的清宮舊物,卻曾在清朝滅亡後流失出宮,在痛苦的流離中見證着中國社會的變遷。

  關於它們的出宮經過,目前存在兩種說法:一是一九二四年,遜帝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時曾偷偷帶走許多文物,這對冰箱也在其中。溥儀住在天津時,冰箱就一直存放在其張園、靜園寓所。一九三二年,他在日本人的策劃下潛往東北,因為冰箱又大又重而不便攜帶,於是就在天津賣掉了。二是清朝退位時,冰箱就存放於中南海,徐世昌當中華民國大總統時將其化為己有,運到天津拍賣了。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天津一位名叫陸觀虎的中醫在古玩店中發現了這對冰箱,於是慧眼識珍,花重金買了下來,充當經紀人的便是徐世昌的胞弟徐世章。五十年代初,陸觀虎之女陸儀遷居北京,冰箱也被運了過來,由她繼續珍藏。豈料到了那文化革命的年代,紅衛兵抄了陸女士的家,這對凝聚着父女兩代人心血的珍品也未能幸免。「文革」結束後,國家落實政策,退還被抄物品。全家人大喜之餘,一致認為此物原係宮廷陳設,應物歸原主,捐獻故宮博物院。

  至此,這對在外流落半個世紀之久的文物瑰寶,終於回歸故宮收藏。

(作者為歷史學者、故宮博物院研究室編審,圖片由作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