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著名篆刻家、書法家劉一聞/大公報記者周怡攝
為促進滬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一場名為「輝煌足跡」的書法篆刻邀請展去年十二月在香港舉辦。滬港澳名家齊聚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寄情筆墨金石,共同緬懷歷史謳歌時代。展覽不僅吸引了眾多名流雅士,其難得一見的規模與形式亦得到各界好評。香港特區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表示:「此次展覽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盛宴,希望香港在參與其中的同時,為中華文化的文藝復興貢獻力量。」展覽發起人,著名篆刻家、書法家劉一聞接受了大公報專訪。/大公報記者 張濬東、周 怡
在香港展覽之前,劉一聞就曾參與策劃「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上海得澗書畫研究會作品展」,並於二○一六年九月十八日在上海文史研究館展出。劉一聞希望藉由這一全球華人所關注的歷史契機,聯合港澳藝術名家,將這一紀念活動的規模與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與深化,於是就促成了滬港澳邀請展在港舉行。劉一聞將此次展覽形容為「同胞之情與大合作的起點」。他相信,這個起點將為以後開創更為豐富、更具水準、更有意義的交流活動奠定基礎。
港展《中華民族印譜》
雖然策展團隊已在上海積累經驗,但要將展覽搬到香港來並不簡單。在上海的展覽中,很多藝術家同時呈獻了書法與篆刻作品。來到香港後,為了繼續契合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的主題,保持八十件展品的規模,在作品遴選上做了相應的調整。例如,書法篆刻皆擅的劉一聞主動將自己的書法作品展位讓給港澳藝術家。
從上海運送來的作品及相關資料重達八百多公斤,如此龐大的體量對於團隊來說就是個不小的挑戰。為了讓《中華民族印譜》的五十七方金石順利入境,劉一聞的徒弟們更是分工將印章親身帶到香港。這本印譜是劉一聞於二○○八年為配合APEC與建國六十周年而創作,以「四大國石」之一──壽山石中的芙蓉石為材料,為五十六個民族創作出五十六方形態迥異的印章與一枚標題印章。曾於一二年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展出,劉一聞也成了第一位在國父紀念館舉辦展覽的內地藝術家。
此次邀請展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主辦,劉一聞大師工作室是主要協辦單位之一。該工作室去年夏天由上海市政府頒布成立,也是目前內地書法篆刻界唯一一個以「大師」命名的工作室。劉一聞說:「以『大師工作室』的名義協辦此次香港展覽,是為了擴大書法篆刻的文化影響力,也不負政府給予的榮譽和業界的期望。」作為劉一聞大師工作室的展覽部主任,同時亦是此次邀請展的策展人之一,沈愛良說:「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我們會結合這一主題,做些更有創意、形式更豐富的活動,不單只是書法篆刻展,可能會與香港的高校聯合舉辦講座、大師班等。」
劉一聞幼時受其外祖父、國學大師王獻唐的啟蒙與薰陶。在成長道路上,又得到商承祚、謝稚柳、方去疾、王蘧常等前輩指導。如今,他也早已是獨具風範的藝術大家,被譽為「中國當代印壇四大家」之一。二○○五年九月,在山東臨沂王羲之故居五賢祠建立「劉一聞藝術館」,永久陳列劉一聞的著作及書法篆刻作品。一二年,全國當代書壇「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書法作品評審揭曉,從全國八百位書法家作品中選出五十件,其中就有劉一聞的作品,他亦是唯一入選的上海書法家。劉一聞還曾於一五年榮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
將巴林石引入印壇
在藝術創作上,劉一聞始終堅持弘揚傳統,但他的作品風格卻富於變化。在他看來,這得益於自己一貫的好奇心。從識字起,他就對書法充滿了興趣,稍長些便開始學習篆刻。好奇心一方面帶給他廣泛的興趣,從而養成浪漫情懷;另一方面也令他對藝術有了更高的敏感度,不僅善於發掘而且容易接受,他在博物館與文史館的多年研究工作中不斷汲取各家所長,這也是他能夠在創作上保持變化的原因。
劉一聞對藝術的敏感度不僅體現在創作上。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蒙古石巴林石還沒有作為篆刻的石材,只在北京和山東用來製作掛件、擺件等。一九七六年,劉一聞在其外祖父王獻唐的學生介紹下,偶然接觸到這種石頭。向來敏感的他請來眾多前輩一同試試,果然發現這是篆刻的好材料。於是,他開始在上海引進推廣巴林石,成為將巴林石引入印壇的第一人。
在同行與徒弟的眼中,劉一聞亦是一位「良師」、「明師」。二○○八年,由他倡導成立了上海得澗書畫研究會,與海內名家及其門下弟子一同「治學遊藝,弘道養正」。沈愛良說:「先生向來嚴厲,從不輕易讚美。做得再好,先生也只說『還可以』。先生雖然嚴格,卻十分隨和,他經常關心學生,從來不擺架子。」
採訪當天適逢劉一聞生日,若不是他本人親口所說,很難看出他已年近古稀。這位生於一九四九年的書法篆刻藝術家,始終懷揣着對祖國與手足同胞的感念之情,他說:「不管哪個地區,都是一家人,書法、篆刻是大家的文化。我們要努力把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的傳統文化發展提升到同一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