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書法家,我自己卻沒有學寫字。到了晚年,卻忽然拿起毛筆來。起初手發抖,經兩個月左右練習,已經穩定。
這麼遲才從事一種藝術學習,如果從基礎學起,恐怕難有成就,抄近路有其需要。於是把自己寫箱頭筆的經驗,融進書法中去,要盡快建立自己風格。如今已初步形成。
基本上是宋體,就像宋版書或中文報章標題用字。橫平豎直,橫細直粗。但此體易流於板滯,要加以變化。便參考隸書的裝字結構,而捨棄其橫畫之特點。
又在字體大小上加以變化,同一頁大小變化顯著。同一行也或偏左或偏右,但保持所謂行氣。
這些變化都照顧字的互相揖讓,互相配合,情意相通。又追求一種樸拙的風格,這是高齡自學者不難做到的。能樸拙就不會流於浮滑俗熟,父親稱之為「帳房先生」字體。
最終還要使所有的字成為一個整體,給人和諧統一之美。
自覺在短時間內有這樣成績,殊堪告慰。但在筆力上還是要不停增進的。
藝術學習總是起初進展較快,然後就緩慢下來。不少人因此停步。我會繼續改進,找尋突破。希望有這樣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