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收音機裏放黃梅戲,手頭忙撥弄他養的兩盆花,我順勢坐在他的古式搖椅上,意興闌珊之際,翻閱爺爺收藏多年的《盱眙歷史文化古蹟》。人們常說,人活圖個新鮮感,未知的事物使人好奇。在我這個懷舊人的心裏,越古舊的事物就像沉默的謎,越令人好奇,越耐人尋味。
世上有兩座名城,其一是古羅馬時期的「龐貝古城」,其二是中國的「泗州城」。
泗州城,在我的家鄉盱眙境內,位於淮河下游,扼守淮河兩岸及南北大運河,由淮河入汴河的南端口岸,南臨淮水,西靠汴河。極佳的地理優勢使其在唐宋兩代成為漕運中心,又因其山川秀美,風氣凝萃,被稱為「水陸都會」。
若問其景?早有甚者為其著文為「十二景」:「九崗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環帶,對岸盱山聳翠,面城淮水浮煙,瞻柏陵園蔚,採蓮豪畔芬芳,關內漁舟詠月,堤前商櫓吟風,龜壁遙睇砥柱,鵝湖閒泛恬波,普照泛圖映日,皇華樓閣臨流。」望之蔚然而深秀,古今之外,令多少人得之心而寓於酒也。
宋代,糟糧在泗州城中轉,成群結隊的船隻在城下停泊,城內「官艫客,滿淮汴車馳馬驟無間時」。當時泗州十景─浮梁練飛舟影,回瀾閣濤撼鐘聲,禹王台曉月等,與當時全國五大名剎之一的普照王寺相得益彰,引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歐陽修謂之為「蒼雲蔽天竹色淨,暖日撲地花氣繁。」遭貶謫的蘇東坡漫步於長橋,回望泗州城時,也感慨「淡捐捐,玉宇清閒。望長橋上,燈火亂……」
明代,泗州城中船舶如流,店舖林立,商賈蟻聚。明祖陵建於泗州城,朱明王朝每年的祭祀活動更使泗州城成為「御用行宮」,盛況空前。
如繁盛的龐貝城遭遇火山爆發而衰落一樣,泗州城也沒能逃過命運的劫點,清康熙十九年(一六八○)由於黃河奪淮而沉淪澤國。令人意外的是雖因地質淪陷,沉入水下達三百餘年,卻也因此而保存了一座大體完整的古城,而與唐城、漢城、三國城這些異地後建,與原貌迥異的人工景點相比,泗州城珍貴地保留了它原汁原味的歷史神韻,是一個特別珍稀的旅遊資源。
二○一四年十二月,一座正在發掘的古城遺址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專家的關注,這處遺址就是人們尋覓己久的古泗州城遺址,坐落在盱眙縣城邊淮河北岸的灘地和農田裏。一大批珍貴的文物在這次發掘中重見天日。
水下泗州城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大財團的興趣,他們紛紛派出專家來考察、調研。專家曾經提出三種開發方案:一是四周用隔水牆阻水,保留水下景觀,採用透明鋼化玻璃作蓋罩,按古城原有街道掘進,恢復或部分恢復古城面貌,遊人在其中觀光,水上仍可行船、養魚,其優點是身臨其境,可全面領略古城風貌;二是四周用隔水牆阻水,保留水下景覲,開挖部分街景、房屋等,上部用透明鋼化玻璃作蓋罩,遊客只在規定的遊道上通過透明蓋罩觀賞泗州景色,其優點可確保泗州城得到絕對保護;三是四周用隔水坡阻水,分片將街道、城樓等恢復成水下、陸上,半水淹等景觀,遊人可在陸上、水下、船上領略水淹泗州的獨特場面。
泗州城是曠世奇寶,它歷經唐宋元明四代,繁榮興旺了九百多年。文化遺產是先人遺留給後人具有文化價值的財產,如今許多文化遺產也被商業化運作,把經濟利潤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人為縮短了文化遺產的生命。
如今水下泗州城正按科學步驟發掘,經過千百年浮沉,它已經在河水潤澤下,安靜地諦聽歷史的回聲。它也不急與我們見面,也許它希望再沉睡一段時間,去無聲無息地傳承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