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童謠裏面童趣多/羅大佺

時間:2017-01-02 03:15:31來源:大公網

  快要進入知天命的年齡,忽然憶起背誦童謠的歲月,那坐在草地上、院壩裏,望着藍天白雲、快樂的小鳥、月亮星星,嘟起小嘴,奶聲奶氣地背誦童謠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

  「螢火蟲,螢火蟲,飛向西,飛向東,一閃一閃像支小電筒。」這是兒時最早接觸的童謠,把鄉村的夜晚,螢火閃爍的情景描繪得栩栩如生。「哭兒寶,賣燈草,賣給隔壁王么嫂。」稍大一些的時候,看到比自己小的孩子哭鼻子,怎麼也哄也哄不住,就比畫着手勢戲弄他,卻忘了自己小時候也經常哭鼻子。

  「燕子飛天過,學生肚皮餓,老師不放學,餓得學生哭。」這首童謠形容讀書之苦。那時候農村窮,吃飯是最大的幸福,可是肚子餓了老師卻還不放學讓學生回家吃飯,有比這更痛苦的事情嗎?這首童謠既有寫實,也有戲謔之意,那些家裏沒錢讀不成書的小孩,有時看到挎着書包的讀書郎從自家門外經過,嚷嚷這首童謠,算是用阿Q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吧。

  「竹雞子叫喚『扁罐罐』,請你過來我看看,你不幹,把你整來下酒飯。」竹雞子是比較受歡迎的,長得好看,肉味又香,有它下廚房,那一定是一頓香噴噴的美餐了。

  「高粱稈,蜜蜜甜,我向家婆要塊錢。家婆扇我兩耳巴,我在後面哭媽媽。媽媽問我哭啥子?我在後面種絲瓜。絲瓜香,絲瓜甜,爸爸回來過新年。撮升酒米來熬麻糖,麻糖沾到手,下河去洗手。爬海夾到腳,甩又甩不脫,甩去打到狗腦殼。」這首童謠簡直就是一幅清明上河圖。家婆,指外婆。爬海就是螃蟹。在這首童謠裏,既有農村生活的辛酸,也有農村生活的甜蜜,更把一個農村大家庭的生活環境描述得繪聲繪色。小孩子向外婆要錢去買高粱稈,被外婆認為是浪費錢財挨了一巴掌,卻又不敢告訴媽媽。瓜甜菜香的日子裏,在外工作的爸爸回家過年來了。一家人歡歡喜忙碌準備過新年的時候,卻又諸事不利,於是把一肚子的怨氣,全部發泄到那隻看門狗身上。這首童謠不僅朗朗上口,而且生動形象,體現了兒童天真爛漫的性格。

  「洋馬兒,叮叮噹,上面坐的死瘟喪。」洋馬兒就是自行車,那時候很多東西都喜歡冠以「洋」字,例如「火柴」叫「洋火」,布料叫「洋布」,馬鈴薯叫「洋芋」,機油叫「洋油」,汽車叫「洋車」等等,這些稱呼從五十年代一直叫到八十年代初期。那時候農村人趕鄉場,一般要走十多公里的鄉村小路,有的甚至要走幾十公里,翻越幾座大山,汽車和自行車自然見得很少。據說大山裏有幾個老太婆進縣城,看到公路上奔跑的汽車後感嘆到,唉,這東西蹲着都跑得那麼快,站起來恐怕要飛了。汽車是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即,但自行車還是有少數人買得起的,那就是那些在城裏上班的工薪階層,每月有薪水,又有購車票,自然買得起了。他們騎着自行車,後座搭個城裏妹子,在公路上風馳電掣,一閃而過的情景讓人羨慕嫉妒恨,於是一些頑童就在田坎地邊嚷起這首童謠,待那騎自行車的往出聲處望去時,又趕緊躲進草叢裏。要說仇富心理,也許這就是比較早的仇富心理吧。

  背過的童謠無以計數,童謠裏的童趣曾帶來無數的快樂。童年不可複製,時光不會倒流,但那苦中尋樂的日子、民間文化的營養,卻滋潤人的一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