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老人又領引世人先後跨入兩個新年──公元二○一七年和中華民族傳統曆法(農曆)丁酉年(雞年)。首先在此恭賀諸君新年快樂、萬事勝意。
每年的天象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日食與月食,而農曆丁酉年(雞年)中有不少曆法現象不同於往年,更為大家所關注。為此作簡介如下,以饗讀者。
兩次日食
二○一七年中,將發生日環食和日全食各一次,但在兩岸四地的中國境內都不能看到。
一次月偏食
年內將發生月偏食一次,日期在八月八日(閏六月十七),兩岸四地都能見到。見食的時刻是初虧一時二十一分,食甚二時二十分(食分零點二五)復圓三時十八分。(以上及下面時刻均為東經一百二十度中國標準時。)
元宵中秋的月圓時刻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與八月十五中秋節,更是賞月的傳統節日。那麼,雞年的元宵與中秋之夜月圓程度將如何?
在農曆的每個朔望月中,月亮最圓滿時刻是在「望」時,即日、地、月三個天體最近一直線那一刻(完全成一直線即發生月食)。但「望」的時刻不一定在每月十五,最早可在十四午夜,最遲可出現在十七凌晨,以十六為多十五次之,因此民間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之說。據天文學家計算並預告:雞年元宵「望」的時刻是二月十一日八時三十三分五十九秒,即元宵當晚月亮圓滿;中秋的「望」在十月六日(八月十七)二時四十一分十四秒,因而中秋節當晚月升時間雖早,但還不很圓滿,以第二天晚上觀賞為好。
一月兩新年
二○一七年一月份有兩個「新年」:一日是公曆年元旦,二十八日是農曆丁酉年正月初一即春節。
中華傳統曆法農曆(又稱夏曆)是種陰陽合曆。「陰」是指其曆月以朔望月為依據,規定朔日為每月初一,「陽」是指其曆年基本合平回歸年。不久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遺名錄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的偉大創造。它是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確定,其實是陽曆,因而其在公曆中的日期較為固定。
閏六月
從新年曆本中大家已知道:丁酉年(雞年)是閏年,有閏六月,全年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天。
農曆置閏採用閏月制,每兩三年中增加一個閏月,十九年中增加七個閏月(稱「十九年七閏」)。至於何年增加閏月,閏何月,丁酉年為何閏六月?這根據節氣確定。
農曆曆法把二十四節氣分為「節」氣與「中」氣兩大類:從立春開始逢單為「節」。如立春,驚蟄……逢雙為「中」,如雨水,春分……曆法規定農曆每個月份必須含有一個相應的「中」氣,如正月有雨水,二月有春分。如遇上某年某月中只有一個「節」氣而無「中」氣,就定這個月份為它上月的閏月,這個年份便有十三個月,這種狀況十九年中有七次。
丁酉年六月後的一個月中只有一個「節」氣立秋(閏六月十六)而無「中」氣因而定為閏六月。
雞年兩頭春
從曆本中大家還可知道:農曆丁酉年(雞年)始於二○一七年一月二十八日(春節),終於二○一八年二月十五日(除夕);而二○一七年與二○一八年的立春分別是二月三日,二月四日,這樣雞年的年初與年尾都有立春節氣。民間稱之為「一年兩頭春」。
雞年為何「兩頭春」?就因為年中有個閏六月,全年十三個月三百八十四天,可包含二十五個節氣,年初和年尾就都有立春。農曆凡有閏月的年份都是「一年兩頭春」這是個規律。
年尾連續三個大月
大家從曆本中還發現:丁酉年(雞年)十三個月份的大小並非都按一大一小間隔排列,如五、六月份連續兩個小月;而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年尾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竟是連續三個大月,即每月都是三十天。這當然不是曆本印錯,那是怎麼回事?
朔望月的平均長度是二十九點五三○六天,粗想來曆月應一大一小間隔編排,至多連續兩個大月。但實際上每個朔望月也略有長短:冬季的較長,夏季的較短。曆月大小還與朔的時刻有關:因朔日是月初一,如果朔的時間較早,這個月就二十九天,是小月;如果朔的時間遲,或特遲,就成為大月或連續大月,這很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