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雄雞一唱天下白/于永軍

時間:2017-01-01 03:15:27來源:大公網

  圖:酉雞窗花剪紙圖案/網絡圖片

  丁酉年是雞年。雞者,吉也。

  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吉祥之物。我們的先民們,很早就把雞視為接引曙光的「陽鳥」、「天雞」。《淮南子》中說:「雞知將旦,鵠知夜半。」李賀的「雄雞一唱天下白」,王安石的「聞道雞鳴見日升」,表達的皆是此意。蓋因雞叫三遍,太陽便出來,雞叫預示着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就要到來,雞乃光明使者、吉祥化身。因此,「雄雞一唱」也成了世上的最吉音。

  朱元璋有首《詠雞詩》,如是寫道:「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就前兩句而言,該詩與愛新覺羅.弘曆的「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似在伯仲之間,但後兩句卻豹尾大撅,肆意張揚着當上天子的威風。毛澤東一九五○年國慶觀劇時,適逢柳亞子先生詩興大發即席賦《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在與老先生唱和中,先用「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作上片,追溯了中國苦難的昨天;又以「雄雞一唱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作下片,寓意了新中國成立後光明的景象,字裏行間,讓人彷彿觸摸到新中國強勁的時代脈搏。

  在中國古代,沒有報時的鐘表,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天亮作為一天勞作的開始,而何時天亮卻是由公雞報曉來決定的。人們之所以信賴公雞,是因為公雞有勤奮、準確、認真負責的信德,報時從不會出錯。訓詁書《爾雅翼》稱雞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前敢鬥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鳴不失時者,信也。」故,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賦予了神聖的寓意。《韓詩外傳》記,戰國時有個叫田饒的人,因追隨魯哀公很久不見重用,故意拿雞說事,一天他對魯哀公說:「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而您卻每天吃它,這是為什麼?因為它從來就在您眼前啊。天鵝沒有這五德,您卻很看重它,因為它從來離您很遠啊。」一番話說得魯哀公生了共鳴,很快重用了他。《晉書.祖逖傳》中有個故事更著名:少年祖逖和劉琨,每日聞雞起舞,苦練武藝,以備報效國家,最後功成名就流芳百世。就這兩個故事分析,誠然個人的心智和奮鬥是內因,但也得益於借助了「雞」這個好的外因。倘若換了其他動物,恐怕就難以奏效。

  雞作為人類飼養最普遍的家禽,自然最接地氣,最能具體反映百姓生活的安寧與祥和。《易林》中就有「巽為雞,雞鳴時節,家樂無憂」的說法。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說「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顧況的《過山農家》說「板橋人渡泉聲,茅簷日午雞鳴」,梅堯臣的《武陵行》描「遙聞雞犬音,漸悟人煙邇」,常建的《燕居》寫「遠與市朝隔,日間雞犬深」,雞都成了構劃田園風光景物的基本意象之一。而孟浩然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過故人莊》),則把「故人具雞黍」作為了真摯友情的襯托。由是,自然又讓人聯想起了《詩經》中那句「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想起了曹操的《蒿裏》那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太平御覽》中有個觀點:「黃帝之時,以鳳為雞。」鳳是神化的動物,雞乃凡鳥,將二者相提並論,似乎有點牽強,但人們偏偏時常將雞與鳳凰相聯。比如說身份高貴的人落了難,是「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說才德卑下的人佔居高位,是「雞棲鳳巢」;形容好東西賣便宜了,是「拿着鳳凰當雞賣」。還有,形容一個人本性難移,是「雞怎麼變也成不了鳳凰」,等等。這些比喻寓意明瞭,對雞不無貶意。

  不過,雞有時也會出彩。《戰國策》中策士說服大王,就借用了雞:「寧為雞口,不為牛後。」它與民間那個「寧當雞頭,不當鳳尾」如出一轍。雞口、雞頭,指的是可以自主的小局面,牛後、鳳尾指的是聽命於人的大範圍。宋人鮑彪在為此話作註時,同樣讓雞正能量滿滿:「雞口雖小乃進食,牛後雖大乃出糞。」其實,人在許多時候受制於客觀,擔當角色往往身不由己。因而,雞口、雞頭也好,牛後、鳳尾也罷,只要幹得稱職出彩,人生就有價值意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