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擺渡人》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一邊是幾乎大半個娛樂圈的明星都站出來支持電影《擺渡人》,另一邊是網友對該片的吐槽洶湧澎湃。電影好不好看,到底誰說了算?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能對電影發表幾句評論,互聯網為買電影票提供了最及時的建議,片方和宣傳方已經不再能操控一部電影的口碑。然而,眾聲喧嘩,嚴肅、深刻的影視評論也成為吐槽時代的稀缺品。
我早就發現這個問題了,標註為影評或發在影評專欄的文章未必都是影評,針對電影《擺渡人》的評論可謂海量,但真正的影評並不多。《擺渡人》放映之初的評論多是製片方的「僱傭軍」撰寫的,這樣的評論多是專說好聽的,既談不上客觀公正,也沒有發自內心的表達。因為這些評論人寫評論不是人情評論就是紅包評論,基本上沒有批評的聲音,即使有批評也發不出來。而後出現的基本上是一邊倒的批評聲音,也未必是真影評,有的是沒有看過電影,有的是針對電影人的怨氣,根本沒有影評的基本要點。
真正的影評需要的是客觀公正,是發自內心的表達,還需要與人為善,除此三點的評論就算不上是好影評。《擺渡人》是優秀影片還是爛片一枚?「好評與差評齊飛」。任何被商業利益裹挾的評論,都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影壇大咖的點讚、知名影評人的好評,與普通觀眾的故意挖苦、惡意貶低一樣,都未必是中肯的意見。自媒體上陣只是多了一個意見表達的窗口,只是結束了影評人一家說了算的局面,並不表示自媒體說的就對。況且有人評論,只是為了發聲,甚至根本就沒有看過電影,何來真正的影評!
現在我們很難看到真正的影評。一些微博大V、微信公眾號的評論看似很吸引人,其實言辭尖刻甚至是標題黨,都是情緒化的,為了吸引眼球,與客觀公正,與真正的影評不畫等號。在這方面我們也應該向荷里活學習。影評人應該是電影產業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電影產業離不開影評人的參與。但在荷里活,影評人不屬於製片方,也不屬於院線,影評人一般受僱於報紙、雜誌以及網絡出版商的第三方,影評基本上能達到客觀公正,一般不會買製片方和院線的帳。另外,影評人有嚴格的自律機制,人情評論、紅包評論是會被曝光的,這樣影評人就沒有了信譽。
電影的發展需要建立良好的影評人制度。清華大學教授、影評人尹鴻預測,隨着自媒體的發展,一些客觀、公正、有鑒賞力的獨立影評人會逐漸出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影評人。但在目前,電影是否有票房,是否有好評,除了影片的質量外,還有偶然的因素在「作祟」。好片也可能被差評,也可能沒有票房;爛片也可能有票房,甚至大賣。有時運氣起很大的作用。
我以為,電影人應該平心靜氣,不必那麼急功近利,只要對得起良心就好,用心拍電影,用心賣電影。觀眾不會故意埋沒一部好影片的。當然,影評人也要有良知,真正為電影的發展而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