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霧霾成為了人們無法忽視的重要角色──在不少時段裏,在華北與東部沿海等地區,霧霾長時間地滯留,讓人們無可奈何。因此,從維持交通秩序的交警到清掃馬路的環衛工,甚至到待在公交車裏的駕駛員,我們看到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戴上了口罩。
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平面媒體到電視與網絡,針對霧霾防治的討論非常熱鬧,一些環保專家也頻頻發表「專家見解」,以滿足公眾的需求。但是,這其中的一些專家表達的觀點,讓人對他們是不是足夠專業十分懷疑。
在香港鳳凰衛視新聞台組織的一次有關霧霾的討論中,一位環保專家通過電話表達了這樣的看法:霧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霧霾的驅除只能靠「風」。
霧霾的形成到底跟哪些因素有關?這其中誰又是最主要原因?其實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經過科學家們這些年的研究,已經形成了比較一致的看法,那就是人類的活動加上某些特定的氣象因素使得霧霾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嚴重。人類的哪些活動對霧霾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建築工地的揚塵、機動車排放的尾氣等等。至於霧霾的防治,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需要人類對自己的活動加以控制,努力減少與霧霾形成相關的某些氣體的排放等等;從應急角度來說,重度霧霾發生時,讓一些高污染企業停產,對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的總量限制等,也是可行的辦法。
當然,等待強勁的西北風的降臨,在眼下當然也是驅除霧霾的辦法之一,並且還是最有效的辦法。然而,毫無疑問的是,這是相對消極的辦法,也是無視霧霾對公眾健康和生命的持續性的負面影響,在肆虐為害的霧霾面前無所作為的方法。同時,我們也不能不說,這種方法也反映出對此負有相當責任的「有關部門」的無能。
對我們的環保專家來說,這些道理不可能不知道。明明知道,卻為什麼「顧左右而言他」?我以為或許與他們的難處有關:我們這些專家,具有很強的大局意識,也很知道有些真話、實話說出來不太好聽,可能讓地方政府為難──「發展才是硬道理」已經說了很多年了,在一些人那裏已經形成思維定勢;在「發展」之前加上「科學」二字當然十分正確也很有必要,但是,如此這般,是有可能犧牲經濟數據,增加失業,也可能會讓地方財政陷入窘境,讓社會管理增加難度。既然很多地方政府不願聽、不願做,作為專家卻拚命地去鼓噪,那麼,是不是有「亂彈琴」、「添麻煩」的嫌疑?讓一些做領導的不高興了,你這環保專家是不是日後有可能被「冷卻」、被「冷遇」、被「冷藏」?
作為各級地方政府無疑需要調整工作思路,讓地方經濟能夠健康、可持續地發展。對我們的環保專家來說,與各級政府保持一致是必要的,但應該是在更高層面上這樣做—各級政府的工作說到底不就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嗎?因此,在其重大決策尚在醞釀與形成階段時,便充分發揮自己的知識專長,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為其提供決策參考,恐怕是專家們應該做的事。而我們能夠想像的是,假如在○八年北京奧運會之前的準備階段,環保專家們就能對諸如把北京的某些高污染企業轉移到河北的做法提出質疑,把消滅污染、控制污染提上議事日程,那麼,今天華北一帶的霧霾是不是會減輕許多?
不在事先勇於提出雖然未必為某些人喜歡,但卻是正確的、有益於人民、有益於我們的事業的建議、看法,不與其商榷乃至抗爭,而是習慣於為決策「作注」,甚至努力證明其英明與正確;習慣在事後為其「打圓場」,甚至不惜犧牲真理,犧牲自己作為科學家的聲譽,這樣的做法我不以為有多明智。而這恐怕也是今天的一些專家、學者不受民眾待見,在網上被「板磚」伺候、網下遭頗多非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