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缺少金錢、職位、名氣等等東西,不會成為別人輕視你的理由,真正讓人看不起的是沒有起碼的「格」。
「格」表面上似乎很主觀,沒有確定的標準,你擁有了,沒有人給你發個什麼證書;沒有,也沒有誰扣你的工資、獎金,但它實實在在存在於我們的心裏,影響着我們對他人的行為、品格的評價,關係到我們是否願意與某個人相處。
生命是靠一系列的物質資源支撐的,人之不能缺少衣服、糧食、住處,就像牛之不能缺少毛髮、青草、棚屋一樣。一個人追求起碼的物質條件,比如種地的人希望得到稻穀與棉花,上班的人希冀獲得工資與獎金,都是正常的。不過,如果我們獲得的收入足以保證自己與家人的生存、發展的需要,對金錢就不必那麼在乎。一個人總是鑽在物質的孔洞裏,幫別人個小忙,就伸手要財物;為別人說幾句話,就暗示別人付出報答,我想這個人的「格」絕對高不到哪裏去。
有句格言,叫「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指人讀了許多書,氣質不同一般,跟人交往有自信。其實,腹有詩書更是人的「格」的一種標誌。世界上固然有天才,但包括游氏在內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卻注定是智商平平的人。但智商平平跟碌碌無為是兩個概念。天天在海裏搏命的人最能夠捕到海魚,日日在山裏走的人最識得近道,一個人內心裏對自己要求高一點,認認真真讀書,你一定可以培養智慧、涵育見識。學養豐富了,見識卓絕了,別人跟你在一起,像是遇到了個高人、哲人,你在他人心中便有了非同一般的位置。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內心永遠蟄伏在現實裏,現實是什麼樣子,他就接受什麼樣子;一種人的雙眼永遠盯着夢想,當他發現現實與夢想有距離,就千方百計去改變它,使之接近自己內心的模樣。魯迅當年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僉事,相當於今天的打括弧的處級幹部,還在北京大學、北平女子師範大學等學校兼課,每月也能得到幾百塊大洋,小日子過得不錯,只是因為他有一種以文藝醫治國人靈魂的想法,才去走艱難的文學創作之路;胡適當年為了內心的政治目標,經常跟蔣介石發生衝突,蔣經國一度曾產生抓他的想法,如果躺在「現實」兩字上過日子,他肯定會在政治上更加春風得意,可胡適不屑於這樣去做。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當年憧憬着夢想,今天的我們才發現他們靈魂的光華。
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是標示人的外在的,比如學歷、職稱、官位,真正能標示人的靈魂的品級、能夠長久地留住我們內在的生命的,只有一種東西─「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