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的長項在詩賦,他也寫論文,雖然非其所長,卻也頗有名篇,蕭統《文選》就選入了兩篇,這就是卷五十三的《辨亡論》(因為比較長,又分為上下二首)和卷五十四的《五等論》(一作《五等諸侯論》)。現在看去,二論都很有文采,也不無道理,但總體來看,立論皆有些偏執,難以令人信服。
《辨亡論》為總結孫吳覆滅的歷史教訓而作,筆法明顯模仿賈誼的《過秦論》,而辭藻更為華麗。其中着意突出自家祖、父的豐功偉績,不免很有些過火之處。陸遜和陸抗當然都是孫吳割據政權的重臣,功勞都很不小,但由於陸機家族自豪感太強,行文中的提法頗多失去分寸者。
古人寫的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文章如果涉及自家的祖先,總是很有些為難之處,正如朱之瑜所說:「若直書其事,則非為尊者諱之意;若隱詞曲筆,則非殷鑒毖後之旨。故不易也。」(《舜水先生文集》卷二十五《批評二.陸機〈辨亡論〉》)這樣的問題其實也不單是中國古代有之,古今中外皆然。凡子孫寫其祖先,一般容易多溢美之辭,須取其他材料加以對勘,適當地打一點折扣。當然也有作者相當客觀,而讀者仍然覺得他夾帶私貨的情形。所以有些作者乾脆迴避涉及其先人的題材,其高風和苦心皆大可欽佩。
《五等論》(一作《五等諸侯論》)認為,為了長治久安必須實行分封制,不贊成郡縣制;而實行分封又必須遵守將爵位分為五等的古制。秦王朝實行郡縣制,很快滅亡,是一個最重要的證據;西漢實行分封制「境土逾溢,不遵舊典」,效果也不好,後來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是蓋過正之災,而非建侯之累也」。陸機在此文中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分析。
在此之前的正始四年(二四三)曹炯(字元首)已經提出過一篇《六代論》(《文選》卷五十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強調分封制的優越性,那是鑒於曹魏政權因缺乏宗室的支持、面臨危險的局面而提出來的。陸機的主張抽象地看同他有相近之處,而其實是為西晉實行五等封爵進行論證和辯護的,二者的當下意義很不同,文章的筆法也有所不同。陸機入洛後熱衷於從政,在理論上也想露那麼一手。
分封制與郡縣制是中國古代兩種很不同的治國模式,有實行其中一種者,有一國兩制者,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教訓。關於此事歷來有不同的意見,相互辯論的文章也不少。後來唐人柳宗元作《封建論》,徹底反對分封制,大力提倡郡縣制,固然另有其特殊的背景,但在基本政治理論上是完全正確的,與陸機此文最宜作對比的研究。
不過陸機的論文中有些話也頗有合理的內核,例如他指出,在郡縣制的框架下,任期有定的地方官可能出現這樣兩種毛病:「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有所不憚;損實事以養名者,官長所夙夜也。」─圖私利而腐敗、為「政績」而擾民,這確實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兩大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