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八和粵劇學院青少年學生展示功架 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
沒有傳承人的文化藝術,前途堪虞。隨着科技發展,各式文娛活動愈來愈多,讓粵劇從上世紀的主流文藝節目,慢慢被邊緣化成為了小眾觀賞的演出。與此同時,香港的粵劇學徒的入行年紀由幼童逐漸變成成年才入行,在這樣的轉變之下,對「幼功」水平要求甚高的粵劇,能否得到很好的傳承?傳承人的演藝水平將來可會有長足的進步?
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湯艾加
。粵劇老倌們對於培養粵劇接班人持有不同立場。李龍並不完全認同傳統師徒制的新人培育方式適用於當下。李龍說:「對於接班人的水準,不可單純與過往比較,過往大多粵劇演員是『紅褲子』出身,但隨着時代變化,社會對於學歷的要求太高,因而現時年輕一批的演員,多數是先完成學業,再入行演戲,雖然起步較遲,但有學識基礎,領悟能力高,進步速度比起前輩快得多。」所幸因為油麻地戲院的存在,讓新秀有機會向不同名伶學習,這是過去「師徒制」所無法得到的機會。名伶老倌將優秀劇目傳予新秀,首先可確保優秀劇目得以留住,而新秀們在向老倌學習的過程中也可吸取老倌的演繹方式、經驗,融合自身的積累,以後可望達到一個更好的水平。
粵劇傳承首要「傳」
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說:「當下粵劇的傳承,首先要做到『傳』。」
記者認為「傳」的根本,在於傳承人的培養。若年輕人喜愛粵劇想入行,可選擇八和粵劇學院、香港演藝學院,以及現有的粵劇戲班或粵劇課程。可是除了前兩者較受業界認同外,其他的質素良莠不齊,那麼這條傳承之路該如何有系統地延續下去?
記者曾在油麻地戲院看過幾場粵劇新秀的演出,新秀們在台上的演出水準令人擔憂,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粵劇的感覺不到位,偶爾還會犯些不該犯的錯誤,例如正式上台了,反串的小生在音樂響起時還未開腔、入音不準、甩嘴(跑詞)、文武生只能做到「八字馬」等狀況着實令人訝異。很明顯就是基本功基礎不夠好。看到此等狀況,難怪有老倌感嘆:「無傳承人選,粵劇未來沒得做。」粵劇新秀的演出水平,讓觀眾感到無奈。大老倌演出場數少,觀眾想看戲只有看新秀表演,長此下去,可能會降低觀眾對於粵劇的喜愛程度。
凡事有因有果,新秀們因為沒有看到粵劇的前景,大多數人選擇用業餘時間演出。油麻地戲院的新秀們大多有「心」卻沒「錢」,有些是玩票性質,有些則為了滿足自己表演慾。「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油麻地戲院供逾百名新秀登場,將來能真正成為粵劇傳承者寥寥可數。 龍貫天描述:「演粵劇恍如一件爛棉襖,失意時覺得有用,得意時覺得難看,反正讓你吃不飽、餓不死。如今入行的人擔心這行飯吃不飽,所以只肯用兼職身份受訓和演出,不像以前的新秀般全身投入。新秀要明白這行是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報,這是成正比的。我本身就是一個好例子,所以新秀先不要抱怨這行是件爛棉襖,不如先反問自己為之付出了多少?」
前路坎坷學員卻步
八和作為粵劇界的領頭團體,在粵劇傳承方面,除了開班培養接班人外,在其他方面還做了哪些?八和粵劇學院辦的「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招收學員年齡平均十三至十八歲,配備四年制系統的培訓計劃,有從「紅褲子」開始培育粵劇未來人才的意味。但實際操作讓八和導師有少許無奈。其中作為課程主任的呂洪廣說:「學員基本都是中學學生,課程安排不得不為學生的公開考試及校內考試時間而讓步。」與此同時,「部分有潛質的學員在升學過程中,大多會聽從家長的安排而放棄粵劇,實在令人惋惜。」即使前路坎坷,八和依然積極推廣粵劇,希望發揚這個廣東藝粹。如呂洪廣曾帶一班學員在香港機場演出,既讓學員有演出機會,又讓各地遊客初步認識廣東粵劇。
學員成為專業演員,最需要實踐的機會。而另一粵劇演員的培養基地││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其學院派教法培養出的學生僅適合於演藝學院的劇院演出。學生被困在演藝學院這座玻璃屋內,幾乎忘了天外有天,對其演藝水平的提高,並非好事。演藝學院今年新上任的戲曲學院院長李小良看到問題所在,表示:「未來會陸續安排學生跳出玻璃屋與外界的粵劇戲班接軌。」創辦青苗粵劇團的班主杜太說:「我與李院長已取得共識。畢竟學院不同於戲班,戲行有他們的傳統和規矩,學生也要由低做起。我最擔心演藝學生心高氣傲難與戲班中人相處,處理學生的情緒和協助他們融入戲班,難度頗高。」李小良亦認同杜太的培訓方式,他說:「學生在學校演出,與實際的公開演出有距離。學院積極與戲班配合,安排學生參與戲班的表演,對學生走上真正的藝術舞台之路,有所裨益,並得到觀眾的肯定。」
傳承要全行總動員
粵劇的傳承,重擔不僅僅屬於演員,其他配套的人手亦需同時傳承。舞台的「拍和」(樂隊)便是其中重要一環。出生於拍和世家的樂師高潤鴻認為:「當下粵劇的拍和團隊總體水準很高,惟有吹口(吹樂)的演奏者可供挑選的不多。不是每名精於中樂的演奏者都適合成為『拍和』為演員伴奏,除了要熟悉樂譜外也須熟悉粵劇唱詞及演員習慣,配合演員的演出。」
一場粵劇好看與否,劇本很重要。羅家英說:「以前的編劇,文學根基深厚又精於音律,所作的曲詞優美又易唱。現在大多數粵劇編劇,並不熟悉粵劇舞台,導致很多劇目令演員一落手演就覺得不自然,脫離了舞台表演的實際情況。」
梁煒康和黎耀威近年嘗試撰寫粵劇劇本,如《三姑六婆賀新春》、《王子復仇記》,還有黎耀威的新作《俠盜胭脂》等,除了《王子復仇記》外,其他兩部都是現代式的粵劇喜劇。梁煒康認為:「港人生活壓力大,喜劇能帶給他們歡樂,開開心心離場,而且喜劇容易吸引年輕觀眾入場一看。」當下最難之處就是要吸引年輕觀眾入場認識粵劇。黎耀威說他改編外國名著《王子復仇記》為粵劇,是因為年輕人都知道這部名著,帶着好奇心入場看看,這也是其中一個增加觀眾的方法。
盛世天戲劇團創辦人李居明自從二○一二年花重金租下新光戲院,並改為「新光戲院大劇場」起,他更積極撰寫粵劇劇本,儘管粵劇中人對他的劇本褒貶不一,但其開山戲《蝶海情僧》獲得羅家英肯定。粵劇如果沒有了「新光」,前路更加難行,撇開一切不論,李居明確對粵劇有一定貢獻。鳴芝聲劇團台柱蓋鳴暉曾說,出道至今都沒有的開山戲,《蝶海情僧》暫時算是開山之戲。由此可見編劇人才何其缺乏。
羅家英曾說「人包戲」可以令劇本充滿生機。劇本很重要,但新秀演員的演藝傳承更重要。對於新秀未達水平的演出,觀眾給予掌聲鼓勵,會否是好心做壞事?新秀不要陶醉於掌聲裏,更需要自省!